讓農民成為新民居建設的主人—曲周蹲點調研
讓農民成為新民居建設的主人 ———曲周縣小弟八村蹲點調研② 4月19日,走進曲周縣小弟八村,只見14棟新民居已全部打完地基,即將轉入下一工序。村黨支部書記張敬云告訴記者:“再有5年時間,全村群眾基本都能住上新民居。” 2009年開始謀劃新民居建設時,小弟八村也經歷過是搬遷重建還是舊村改造的艱難選擇。“村集體沒有積累,選擇搬遷重建就需要大筆資金,上哪里去找?還有,搬遷重建需占300畝耕地,這可是動了咱莊稼人的‘命根子’啊!”張敬云向記者說起當初選擇舊村改造的理由。 村里的實際情況也不允許搬遷重建。村里有宅基地但在外定居的有40多戶,沒有蓋房的要求;生活困難的有30多戶,沒有蓋房的能力。如果搬遷建新村,部分群眾走不了;住進新村的,種糧食收棉花都得往舊村跑,農機具也得放在舊村,極可能成為一新一舊兩個村。召開村班子會、村民代表會,外出參觀、考察,最后,村干部和村民統一了認識:“干啥活做啥事,得符合當地實際。建新村最少也得20年才能成氣候,舊村改造15年就能解決;建新村要占用耕地,舊村改造是節省土地。” 張敬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舊村改造,少占了300畝耕地,還收回了176片閑散和超占的宅基地140多畝,除建設14套新民居周轉房外,其余全部栽上了苗木。“等全村新民居建設搞完后,還可以騰出120多畝土地。” 農民是新民居的主人。確定了舊村改造的思路并做出詳細規劃后,小弟八村在新民居的建設模式上同樣尊重農民的意愿。張敬云的觀點是:新民居建設必須讓農民真正參與進來,發揮主體作用,不替農民作主、代農民決策。唯有如此,才能順利推進。 建樓房還是建平房,決定權給農民。2010年開始建設第一批24戶新民居時,村里拿出了260平方米和230平方米兩套新民居方案讓群眾選擇,有兩戶在規定的宅基地上建起了26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其他戶選擇了230平方米的戶型。后來,村里又根據群眾意見,增加了208平方米的戶型,并改進了房間的功能布局。 考慮到部分群眾經濟承受能力和居住習慣,村里還在村子的西、北、南三個方向分別規劃了一片傳統民居區,讓愿意蓋平房的群眾也能得其所愿。村民靳新今年在村西建了1棟瓦房。“和新民居相比,建這棟房子能省三四萬元。家里條件有限,省點是點呀!”她說。 統一建還是自己建,也由農民自己作主。新民居建設成本與質量,是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對此,小弟八村明確規定:參與統一建設新民居的群眾,村里給予2萬元補貼,引導但不強制群眾統一建設這種二層樓房。 2010年,村里啟動新民居建設時,召集有意愿的群眾,就施工方式、建材選擇等問題先后進行30多次討論,后來大部分群眾選擇了由村里選用專業隊伍統一施工建設的方式。結果,不但建筑質量更有保障,每棟樓房比單獨建還能節省2萬元。自此,群眾對統一施工建設新民居再無異議。 成熟一戶,改造一戶,堅決不搞“一刀切”。按照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循序漸進的要求,小弟八村采取典型示范的辦法,逐步引導群眾建設新民居,變“要我建”為“我要建”。 2010年,該村先后四次組織經濟條件較好、又有急切住房需求的24戶群眾到永年、臨漳等地參觀學習,讓他們先期建起新民居“樣板房”,成為全村新民居建設的示范戶。“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新民居新潮實用、獨具特色的設計,以及村里統一建設帶來的省心省力,打動了群眾的心。4月18日,在村里開農家小超市的胡麗萍告訴記者:“這么好的房子,誰不想住呀!” 通過典型示范引導,一些暫時不急需改善住房的群眾也開始心動起來。村民張連臣看到周圍鄉親先后住進新民居,去年也急著建了一棟。他算了筆賬:建設一棟208平方米的新民居,需要19萬元,村里補貼2萬元,統一施工還能省2萬元,最終算下來,成本只比傳統民居多兩三萬元。可新民居的好處卻很多:至少50年不用再蓋房,房子保溫隔熱性能好,廚房、客廳、臥室等功能齊全,污水糞便直排進沼氣池,干凈衛生…… “農村建房有周期。不用說建設年代久遠的土坯房,就是結構好一點的磚瓦房,使用年限也不過三十年左右。”張敬云說,農村有一種觀念:可以不吃好的、不穿新的,但房子不能不蓋好的。只有遵循農村建房規律,尊重農民意愿,才能使新民居建設真正成為農民的自主選擇。(記者林鳳斌 趙曉清 劉劍英) |
關鍵詞:走基層,農民,新民居建設,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