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刺繡”亮相正博會 定興“宮繡”年賺百萬
華麗復古的龍鳳刺繡、惟妙惟肖的黃驊面花、香甜酥軟的千層酥……昨日(4月26日)開幕的2013中國·石家莊(正定)國際小商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正博會)亮點紛呈。許多來逛的市民不僅買到了全省各地傳統的民間食物、食材,一些非遺項目也讓很多人大開眼界。但在目前市場化的浪潮下,不少非遺項目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另據了解,此次正博會持續3天,于本月28日閉幕。 “龍袍”吸引不少人駐足圍觀 定興“宮繡”年賺百萬 本屆正博會主展館設在正定國際服裝城二至三層,昨日上午一開館,位于二層的非遺展區很快吸引了市民的眼球。 記者看到,保定定興的“龍鳳刺繡”是首次來到正博會上的非遺項目。 “故宮內現在掛的喜帳、喜墊、窗簾等等都是我家繡制的。”“龍鳳刺繡”繡坊傳承人梁淑平自豪地告訴市民。 據梁淑平介紹,“龍鳳刺繡”屬于手工刺繡,又稱“手繡”、“宮繡”,明清時期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等。“聽父親說,我家祖上是在宮廷里給皇上繡龍袍的,從設計、繪圖、刷版、掙布、刺繡到精修,都是我家的祖傳。” 梁淑平說,繡坊已經成為北方最大的繡花企業,擁有上百繡娘,年利潤達到上百萬元。 已是保定市非遺項目的定興“龍鳳刺繡”,正準備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項目叫好不叫座 記者了解到,和梁淑平一樣把非遺項目經營得風生水起的傳承人并不多,一些非遺傳承人面臨著生活困難、大師無徒可教的困境。 我省永清的秸稈扎刻早在2008年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奪得大大小小幾十個獎項。然而傳承人徐艷豐現在也只有女兒和兒子兩個徒弟。 “秸稈扎刻周期長,難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也賺不了什么錢,因此沒有人愿意學。而且作品也僅僅作為禮品用,銷量很小。”徐艷豐的兒子徐健對記者說:“我和姐姐做扎刻的收入也僅僅夠維持生活。” 創新成“非遺”新出路 “非遺”傳承人是我國民族與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怎樣讓他們手中的民間絕活傳下去備受關注。 “傳統技藝大多數都是手工制作,產量小,必須得有市場才能存活下去。”對此,梁淑平說。 既要迎合市場,也要創新。在正博會上,蔚縣剪紙也很受歡迎,剪紙已不是過去一張簡簡單單的窗花,裝裱一新的剪紙成了地地道道的裝飾品。“如今剪紙、年畫不再流行,也沒有市場。但我們蔚縣剪紙主動創新技藝,把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用到剪紙中,變成不直接用于生活的新的藝術品、裝飾品,從而再次贏得了市場。”蔚縣剪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文/記者彭麗晗 -攝/記者崔華瑞 |
關鍵詞:正博會,故宮刺繡,正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