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態污水處理廠潛流濕地開始綠化了
4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在建的環城水系西線西北生態污水處理廠潛流型人工濕地工程(以下簡稱潛流濕地)。省會是個缺水的城市,在建的潛流濕地,采用純生物技術,投入使用后,每日將處理污水3萬噸,目前工程進展順利。25日濕地綠化開始,工人師傅們開始在北區栽植蘆葦,5月下旬將全部完工。 潛流濕地工程位于西三環以西翠屏路南北兩側,該工程是已建成的西北污水處理廠的附屬配套工程,工程總占地約11.69公頃,其中人工潛流濕地面積占地約9.3公頃。該潛流濕地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生態處理污水潛流型人工濕地。昨日上午,記者A區看到,工人師傅們正在已經建成的濕地內貓著腰栽植蘆葦,為了保證蘆葦成行成壟,濕地內拉起了筆直的線繩。“我們是按照一平方米12棵的密度栽植。”現場負責施工的技術人員這樣介紹。 從表面上看潛流濕地就像是一個鋪滿了碎石子的大池子,而植物則栽植在碎石子里。而潛流濕地凈化污水的奧妙則全部埋在地下。池子下面本是大深坑,坑底是原土層,坑里鋪好給水和收水兩套管道。鋪好防滲膜。運輸車輛把攪拌好的紅色火山巖、白色白云石、青石,三種碎石塊倒進坑里,鋪在防滲膜上。池子里的碎石塊和植物的根系就是凈化污水的關鍵武器。紅、白、青三色石頭,尤其是多孔的火山巖,為流經的污水提供一個可以附著的“家”。水里含有各種微生物、細菌、有機物、無機物,吸附在碎在碎石塊上。而植物的生存也需要消耗、吸收污水里有機物、無機物尤其是氮、磷作為生長的養分,而這些恰恰是污水需要取出的雜質。就這樣,植物和填充石料共同作用,使污水得到生物凈化。 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態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張金軒介紹,濕地里栽植的水生植物除了蘆葦,還有鳶尾、香蒲、千屈菜、菖蒲等。這些植物的根系和三色石頭的介質層形成一體,共同發揮生物凈化作用,尤其是蘆葦在扎根過程中還可以讓濕地里的填充料通透、增加透氣性。4月25日是北區水生植物栽植的第一天。北區完工以后,南區也將填充石料并栽植水生植物。“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前期處理后達到二級中水指標。流入潛流型人工濕地進行二次深度生物處理后,達到一級A的景觀用水標準,再經過消毒,就能達到不接觸皮膚景觀用水的標準,可以直接排入河道。”總工程師張金軒這樣介紹。據悉,針對華北地區水短缺、水污染、水文生態惡化的現狀,經過該人工潛流濕地處理的污水作為景觀用水,排入環城水系下游河道,每天可以輸送3萬噸景觀用水。既減少了污染,又保障了環城水系一年四季的補水,美化了環境,每年可節約用水約1000萬噸。 據悉,4月底南區土建基本完成,5月下旬,潛流濕地整體工程完工。(記者 蔡艷榮) |
關鍵詞:處理,污水,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