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借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走進平泉,無論是在公路兩側的山坡上,還是在大山深處的林蔭下,到處可見郁郁蔥蔥、密密麻麻的油松幼苗爭搶著陽光、水分和營養奮力地向上生長。 平泉縣位于冀遼蒙三省交界處,素有“京冀門楣、通衢遼蒙、雞鳴三省”之稱,肩負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為百姓拓財源、增資源的歷史重任。近年來,該縣按照“深山遠山石質山區,飛播封山恢復植被,近山淺山窗口坡地,綜合投入建成精品”的總體方略,以“三北、首綠、治沙、退耕等重點項目為依托,飛、封、造并舉,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連續治理,建成了三北防護林、鳳凰嶺等精品生態示范工程。目前,全縣有林地面積306.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2.2%。 “油松經過多年母樹的自然落種、自然生長,現在每畝林地油松幼苗、幼樹最多的已經達到2000多株,最少也在500株以上,已嚴重超出了森林經營的技術規范標準要求。”平泉縣林業局林業工程技術人員介紹,實施森林經營既提高了森林質量,又加快了樹木生長、增加了森林蓄積。 2011年,平泉縣被國家批準為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試點縣。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森林經營,讓森林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了平泉林業人思考的問題。對此,該縣積極與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和河北省林業廳、承德市林業局等主管部門進行溝通交流、研究探討,以林木生長良好,生態效益顯著,經濟收入增加為主要內容的《平泉縣森林資源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獲得了省林業廳批復。 《方案》確定了食用菌原料林經營、工業原料林經營、山地苗木培育經營等10種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特別是山地苗木培育經營模式是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的最佳模式,每畝保留5—10株母樹,2—3年后,每畝林下幼苗幾百株,多達上千株,通過對幼樹密度大的林分進行合理移植,達到適宜生長的密度,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 “過去,我們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將自然落種的幼苗、幼樹按照森林經營技術規程進行割灌處理,寶貴的資源成了農民燒火做飯的柴火,造成了資源浪費。”該縣林業局主管負責人介紹說,按照森林撫育技術規程,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富余的幼苗幼樹移植到苗圃進行培植培育,既促進了林木生長,又可增加經濟效益。 創新森林經營方式是平泉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試點的任務之一。探索出的對本應割掉的部分幼苗幼樹進行移栽,作苗圃苗木進行培育培植,既達到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目的,又促進了苗木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經濟效益。 “通過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試點,我們場建了520畝油松苗圃,比直播育苗節省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培育的苗木提早上市,也為國有林場擺脫‘兩危’困境尋求了新的出路。”該縣國有大窩鋪林場負責人說。 如今,經過合理規劃,科學移植,林區內林分密度合理、林木長勢良好、生態作用顯效,實現了森林經營的“雙增”目標。 |
關鍵詞:平泉,森林,生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