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崖式下跌的養殖業需要怎樣的扶持
針對養殖業的“斷崖式”下跌,在補貼、貸款等扶持政策之外,政府更要引導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逐步轉變這種分散養殖、水平傳播、高成本防疫的業界形態。 消費者“禽”食難安,禽類產品價跌滯銷,家禽被大批撲殺……禽流感疫情面前,養殖業遭遇重創。據中國畜牧業協會初步測算,截至15日,肉雞雞苗直接損失超過37億元,活雞及雞肉產品銷售損失超過130億元。為挽救養殖業的“斷崖式”下跌,在各地臨時出臺一些撲殺補助政策后,16日,農業部推出穩定家禽業生產的扶持政策,要求加大對家禽養殖的財政補貼和信貸支持。 即使不少人過度憂慮談“禽”色變,但是聽聞養殖戶悶死上萬只鴨苗的事情,還是能深深體味到其中的無奈與辛酸。“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養殖業歷來是高風險行業,無論多么苦心經營,一朝遭遇疫情,投注的成本與心血只能眼睜睜付之東流,即使身處疫區之外,也逃不過市場的慘淡相逼。因而,面對疫情,適時適量的補貼,幫助養殖戶挽回些許損失,可以穩定農民收入,重樹養殖戶發展信心。 對消費者而言,在更長遠的未來,可預計的另一個結果可能是,禽類產品價格暴漲。“價賤傷農———虧損不養———價格暴漲”,如此的連鎖反應已經成為規律性演變。禽肉始終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消費品,一旦惡性循環到價格畸高的區間,會直接抬高物價,影響居民的生活水準。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下,保護畜牧業的生產力顯得尤為重要。 養殖業真的“傷不起”,于是扶持政策在各界的強烈呼吁中出臺。政策要求加大對家禽養殖的財政補貼力度,還要求協調信貸資金,滿足行業正常運轉的資金需求。無疑這些措施可以稀釋從業風險,有助于行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但是除了亡羊補牢式的扶持,政府是否還需要重新審視養殖行業如今的發展模式。近些年來,養殖業屢屢遭遇重創。自2003年SARS疫情開始,之后H5N1高致病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到今年的H7N9禽流感,動物尤其家禽、家畜在每次疫情中都扮演著重要的宿主或者傳播角色。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也顯示,近十年來,全世界人類70%的疾病是從動物傳染而來。養殖業除了面對日益復雜的自然環境和市場變化,更要面對疫病防控的嚴峻現實。 遺憾的是,當前我國養殖業的組織形式與發展模式還相當落后,無法應對新的問題。我國的禽畜養殖沒有設定準入門檻,過去流傳千載的家庭養殖形態仍然大量存在。分散、凌亂、良莠不齊的私人養殖,使得農戶單槍匹馬地面對市場風險,更加無法科學地應對衛生防疫問題。雖然規模化養殖也在迅猛發展,但是衛生條件與疾病防控往往嚴重滯后,遠沒有達到科學化和規范化養殖,因為生物安全措施落后,養殖越集中,疫病發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一旦疫情來襲,無論養殖戶還是政府都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以控制事態。 因此,針對養殖業的“斷崖式”下跌,在補貼、貸款等扶持政策之外,政府更要引導養殖業向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逐步轉變這種分散養殖、水平傳播、高成本防疫的業界形態。比如推廣養殖業的垂直凈化,建設具備防疫條件的專業養殖場,培養適應現實需要的獸醫隊伍等等。(評論員集月音) |
關鍵詞:養殖業,斷崖式,禽類產品,滯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