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兩農民歷13年花80萬復制國寶四龍四鳳銅方案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原件 孫國珍和劉書國復制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于平山縣三汲鄉古中山國遺址的國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造型精美,結構巧妙,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國家文物局規定不準翻模復制,曾有其他機構試圖利用其他手段復制這件文物,終因工藝太過復雜而無法完成。30多年后,正定縣的兩位普通農民,69歲的孫國珍和53歲的劉書國,歷經13年嘗試,投入資金80萬元,復制出了這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的復制品。有專業人士認為,這件復制品雖在工藝和細節方面仍有待改進,但制作實屬不易。 兩農民復制青銅方案 1974年冬天,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農民在大規模平整農田時發現古跡,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門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對這兩座戰國大型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眾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就是其中之一。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文物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方案下部有兩牡兩牝4只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中間部分于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云紋。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出土以后,一直保存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很少對外公開展出。國家文物局也對其非常重視,規定任何單位不準對其翻模復制。為了能更多人有緣一睹這件青銅瑰寶,曾有文物部門打算利用其他手段復制這件文物,終因工藝太復雜而無法完成。 這件國寶出土30多年后,正定的兩位普通農民孫國珍和劉書國,經過自己的摸索,終于制成一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復制品。而為了復制這件國寶,他們經歷了13年嘗試,投入資金80萬元。 30多年前的一面之緣 孫國珍是正定縣西門里村人。談起為何會產生復制國寶的念頭,他說這還要從30年前他與這件文物的一面之緣說起。原來,當年平山縣三汲鄉古中山國文物出土后,由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場地有限,包括“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在內的很多文物都被暫時存放在距離不遠的河北省雕塑公司內,當時孫國珍正好在雕塑公司內幫忙。 有一天,孫國珍在雕塑公司院內碰到了與他有業務往來的一位文研所員工,“你跟我來,我讓你看一樣好東西。”因為知道孫國珍有銅器鑄造的手藝,這位員工帶著他走進了雕塑公司內的一條風道,就是在這條毫不起眼的風道里,孫國珍見到了讓他傾心一生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那時候人們對文物的重視不夠,當時‘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和其他一些出土文物就隨意擺放在一條風道里,”孫國珍回憶起他第一次與“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相遇時的情景,“雖然文物被散亂地堆放在一起,但是‘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一看就知道是個好東西,器物上那些精美的花紋,活靈活現的龍鳳造型,巧奪天工的方圓轉換構造,和其他青銅器就是不一樣。” 成品鍍了近60克黃金 1998年,孫國珍結識了正定縣南化村的劉書國。劉書國熱愛藝術,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孫國珍復制這件銅方案的念頭,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兩人攜手開始了復制工作。 為了將這件國寶完美展現在世人面前,孫國珍抓住每次“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展出的機會,多次近距離觀察、拍照。因為器物造型角度的原因,為了得到最準確的紋路細節,他還聘請了美工師,現場畫下紋路的素描。 描繪出設計圖紙后,在對器物進行鑄造時,他們又遇到了問題。孫國珍發現,按照他們的設計圖紙將銅器鑄造出來后,在組裝時無法完全拼裝到位。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試驗和分析,孫國珍發現這是由于在塑造蠟模,往蠟模澆筑銅汁以及最后的脫模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誤差,一層層誤差不斷累積,最后導致成型器物無法拼裝到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孫國珍在設計圖紙時將誤差計算在內,并脫蠟過程中,拋棄了單獨使用蒸汽脫蠟或水脫蠟的常用手法,將蒸汽脫蠟和水脫蠟加上另外一種自創的獨門脫蠟工藝,使得鑄造時脫蠟更為徹底。 四龍四鳳方案原物采用了錯金銀工藝,孫國珍他們在成品復制成功后發現,要在這么大器物的一些特定細節和紋路上鍍金,難度之高超乎想象,本地的廠家都無法完成這樣的工藝。最后他們在保定找到一個表示能接這個活的人。將復制品送到保定后不久,劉書國發現這個人不見了,電話也打不通,這可把兩人嚇壞了。劉書國最后還是保定的同學的幫助下,才找回了這個人和復制品。 2011年,“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終于復制成功。劉書國告訴記者,這件復制成品上一共鍍了近60克黃金,而為了制作出這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的復制品,他和孫國珍為此付出了13年的艱辛努力,累計投入資金達80萬元。 與真品相似度達90% 4月17日上午,記者在劉書國的一處小院里,見到了這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復制品。劉書國說,這件復制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按照文物原物復制的,而是重塑和再現。 孫國珍告訴記者,“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復制品長45.6厘米,寬45.4厘米,高38.5厘米,重量為14.65公斤。出于美觀考慮,特意將案面抬高了2厘米,讓龍頭部分更便于欣賞。另外由于采用了一些現代的工藝技術,案體龍鳳部分全部中空,所以重量上也比原物要輕。 記者看到,復制品造型復雜,各部分為鑄后用鉚接和焊接而成,案面和案體可拆卸組裝。器物底部由4只溫馴的梅花鹿承托一圓形底座,底座至龍頭構成由圓轉換至方的重力支撐案座;中部四龍四鳳扭結盤結,翼尾相接,四個龍頭上各插裝一個飾面向外的大升斗,位于4個拱的中心相連,每個拱的上面兩端各固定一個飾面向外形成對角的小升斗,即可水平承托起;上部則是一個獨立的方形案框,從而呈現出整個器物的立體結構造型。 走近方案仔細觀看,可以看到整個器物上雕刻著精細的云紋,龍鳳造型惟妙惟肖,龍鱗鳳羽清晰可見,彎曲的龍角和展開的鳳翼構造成一個圓球體,精美異常。 在方形案框內側,刻有孫國珍和劉書國的名字。孫國珍告訴記者,復制品一個龍首下顎上還刻上了制造日期。“我們制作這件復制品,并不是單純的原物復制,而是經過了一定的創造和加工,相似度達到原物的90%,也表明我們制作的初衷并不是生產贗品,而是對古代青銅器工藝的復原和重現,這可以說是一種工藝品。” 細節方面將繼續改進 復制品做出來了,孫國珍和劉書國還是心里打鼓。他們特意找到了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專家在看過這件復制品后表示,真沒有想到他們能將“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復制得這樣好。 記者也聯系到了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他告訴記者,“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造型復雜,結合點也多,一些地方還需要焊接,尤其是方案的底座部分,對工藝的要求很高,稍有偏差和上部就拼接不了。從這件文物的復雜程度和工藝要求上說,“能復原出來就很不容易”,可見兩個人確實是下了功夫的。 不過這位專家同時也指出,兩人的這件復制品采用的現代技術有些多,例如當時采用的是火焊,而復制品用的是氣焊,不過這也是受到了時代和技術要求的限制。同時,由于兩人手中的資料太少,復制品在一些細節方面還有待改進。孫國珍和劉書國告訴記者,他們在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后,準備利用三四年的時間對“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復制品進行完善,力爭讓復制品與原物相似度達95%以上。如果復制品最終的效果能達到預期要求,將會按照最終的復制樣品進行翻模,制作出更多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復制品,讓更多的熱愛中國傳統藝術品的人都能欣賞和收藏到這件國寶的仿品。(記者梁曉波 實習生崇海林文/圖) |
關鍵詞:四龍四鳳,國寶,農民,正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