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是河北省從業人員最多、流行地區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它起源于冀中一帶農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東、東北及京津等地。其特點是:演唱者右手執鼓犍子擊鼓,左手操鴛鴛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大眾化,富于表現力。它說唱并重,長篇、中篇、短篇書目兼有。 據有關專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至今河北省中部農村的老年人仍稱之“梅花調”),流入天津后才改名為西河大鼓。因為天津人習慣把大清河、子牙河統稱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兩河流域最為發達,為了將二者區分開來,便把冀中傳來的梅花調稱作“西河調”了。 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較早且最有聲望者首推馬三峰。他是安新縣段村人,被曲壇稱西河大鼓的創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觀(雄縣人)、王振元(藝名“毛奔”,新城縣人)、王再望(藝名“轉眼王”,雄縣人)均是西河調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觀最負盛譽,他在藝術上有很多創造,并帶了不少門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農村一支龐大的西河體系。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演員自擊鼓、板。唱詞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名組成,板頭有頭板、二板、三板等。其傳統書目非常豐富,大書如《太原府》、《劫刑車》、《三全鎮》、《呼家將》等,小段如《小姑賢》、《蘭橋會》等。此外,近年來還擁有不少反映現實革命斗爭的新編書目,如《平原游擊隊》、《白毛女》、《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晉察冀小姑娘》等。 |
關鍵詞:傳統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