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
“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是廣泛流傳河北各地的佳話。秧歌,起初是農(nóng)民在田間插秧時哼唱的民歌(又稱稻歌),后來,隨著表演較復雜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逐漸分出行當,搬上舞臺,衍變成富有民間特色的地方戲曲藝術。其內(nèi)容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善于體現(xiàn)勞動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語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帶有極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氣息。河北省的戲曲秧歌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流派,分別以定縣秧歌、隆堯秧歌、蔚縣秧歌為代表。 傳說秧歌是從宋代蘇家父子開始的。當初蘇老泉(蘇東坡之父蘇洵)授職文安簿,曾教鄉(xiāng)民種稻子,并始寫秧歌,真正興起并得以廣泛傳播則是從大詩人蘇東坡開始。他能詩能文,很有名氣。由于在朝廷里受排擠,被發(fā)配到定州(即今河北定縣)當了一個小官。那時候定州靠著唐河,十年九澇,種一葫蘆收一瓢。蘇東坡看到窮百姓少吃無穿,甚是可憐,就讓人們開畦栽稻,引水澆地,還教大伙插秧,田間管理,同時教唱小曲兒。大伙邊干邊唱,也不覺得累了,干活更起勁了。一來二去,就自動唱開了。 因為是插秧時唱的,人們就稱這個曲兒叫“稻秧歌”。后來,定縣的秧歌聞名全國,都說是蘇東坡給留下來的。 |
關鍵詞:神話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