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發展義務教育 給擇校熱“高燒”降溫
教育公平一直是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今年石家莊兩會上,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不斷完善教育制度也成為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不少委員深入有關部門和學校進行座談走訪,分析癥結所在,就加強物化資源、教師資源、生源配置等提出建議,希望努力推進石市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的提升。 現象: 擇校愈演愈烈,擇校費越來越高 目前,省會城區共有小學205所,初中90所,均由區級政府管理。石家莊規定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劃片、就近、免試入學,各區制定所屬中小學的招生區域,但由于各種原因,學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2001年起,擇校生明顯增多,為上優質學校,家長挖空心思找關系,不惜交高價贊助費,使擇校愈演愈烈,擇校費越來越高。 對此,民革石家莊市委在提案中指出,中小學校擇校現象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擇校熱破壞了正常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同時,擇校熱加重了家長負擔,也破壞了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而且,擇校熱擴大了階層差距,是引發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此外,擇校熱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妨礙了新課程的推行。另外,擇校熱易于引發教育腐敗。盡快給擇校熱降溫,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是教育實現均衡發展的當務之急。 提案指出,為解決擇校問題,石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出臺了《石家莊市教育局關于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和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5年規劃等文件,加強校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規定校長、教師要分批進行交流,今年又規定小升初嚴格實行劃片免試就近入學,公辦學校禁止收擇校費等,這些措施對緩解擇校熱起到一定作用。 探因: 擇校熱源自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擇校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區域間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造成的。”民進石家莊市委曾深入有關部門和學校進行座談走訪,他們在提案中指出,近年來,石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各級財政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導致區域間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差別明顯,造成區域間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政府雖然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各類學校招生采取“就近入學原則”,但現實中擇校情況依然存在,一些家庭為了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不得不選擇這些“高價學校”,加重了生活負擔。 他們指出,目前,石市教師隊伍從市直到各縣區都存在缺編不補現象。為確保正常教學活動開展,學校不得不聘請代課教師上課。聘請臨時代課教師工資主要由學校自籌,每年需支付代課教師工資達數千萬之多。這部分資金只能通過學校收費籌集和擠占公用經費,進一步加劇了學校資金的緊張,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學校亂收費,影響了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教學水平的提升。 同時,民進石家莊市委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各項教育經費投入總額全省第一。但由于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僅為12%左右,加之市域人口眾多,導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全國4%的要求還有差距,特別是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與省內其他設區市相比依然相對落后。“目前,很多新建小區配套教育設施都嚴重滯后。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人口規模達到3000戶的住宅小區原則要求配建小學。從石市情況看,部分已建和在建小區配套學校應建不建問題突出,給義務教育和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帶來嚴重影響。”提案指出,近兩年隨著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大批新建小區不按規劃要求配建學校問題更為嚴重。同時,國家對教育設施在面積、容量、規模、質量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目前石市一些住宅小區雖然建設了配套學校,但占地規模、建筑面積等未按審批要求進行建設,開發單位隨意壓減教育設施問題突出,建成后淪為“麻雀學校”現象不同程度存在。 另外,對于開發單位負責建設的配套教育設施,國家明確規定要與首期工程一并施工,同時辦理竣工驗收手續,驗收合格后無償移交轄區教育部門管理使用。據有關部門反映,石市尚未移交轄區政府管理的小學仍有10余個,幼兒園數量更多。對于這些沒有移交的公共教育設施,開發商大都出租轉讓給單位及個人經營,用于開辦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 走訪: 擇校成為學校和家長頭疼的問題 “如果學校之間沒有差距,沒有家長愿意去托人、送禮、花錢為孩子擇校。”昨日,說起托人為孩子擇校一事,唐女士不無感慨。唐女士說,為什么會產生擇校熱?因為好學校有好的師資、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等。緩解擇校熱最根本的辦法是整體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少一些機關專門學校,少一些學區房,少一些學籍壁壘,多一些公平在孩子身上。 每年從3月中旬開始,石家莊六歲孩子的家長們就開始緊張起來,沒經驗、不熟悉政策、過分憂慮甚至盲目攀比……在面對孩子“人生起點”的求學大事時,不少家長心急如焚。“小學選不好,孩子一輩子都受影響,要知道小學是打基礎、培養習慣的重要階段。”市民王女士感嘆,有了孩子之后,就只想給他提供最好的環境,小學是馬虎不得的,所以哪怕是拼破了頭,也要為孩子選個最理想的小學。 記者走訪發現,同王女士一樣,為找到一所“好學校”,一眾家長絞盡腦汁四處打探消息、請教前輩、論壇發帖,學校門口實地考察……“離家近的學校不理想,好學校要交高價學費,私立學校能住宿又怕生源良莠不齊,究竟讀哪個?”家住開發區的宋先生就很苦惱,如果就近入學,只能上開發區這幾所小學,前身大都是村辦學校,辦學實力不夠雄厚,如果到其他區擇校一所質量好的小學,每天接送也是大問題,那些好一些的學校都集中在中心區域,自行車接送浪費時間,汽車接送,每天上學時間正是堵車高峰期,可能比自行車還慢,錯開時段提前送孩子上學,孩子的作息、安全又都受到影響。“真是頭疼死了。” 對于擇校帶來的壓力,很多優質學校的校長也“一肚子苦水”:優質學校的學生多,班額大,老師的工作量是其他學校的兩倍以上,長期超負荷工作,輔導學生的精力多少會受影響;家長對子女的超期望值變成對學校的高要求,學校管理難度加大,其壓力是其他學校遠遠想象不到的。與生源爆滿讓學校頭疼一樣,生源不足同樣困擾著一部分學校的管理者,一批“蝸居”在優質學校附近的薄弱學校,生源明顯流失了不少,有時資源變成了浪費。 |
關鍵詞:義務,發展,教育,學校,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