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入學”:有規則之后還需更公平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發布通知,深圳將推行的“積分入學”政策,不再把具有深圳戶口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而是將學生家長對深圳經濟發展建設所作的貢獻作為依據。這項政策引發較大爭議,有不少民眾認為,“積分入戶”新政過分看重房產因素,有“嫌貧愛富”的嫌疑,對沒有房產的本地市民帶有歧視色彩。 “積分入學”新政,是回應教育公平訴求的一種積極探索。這項新政,讓曾經堅冰一塊的戶籍壁壘,出現了松動的跡象;也讓眾多曾因被戶籍門檻卡住的家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深圳這座非戶籍人口占總人口3/4的“移民城市”,弱化戶籍色彩的“積分入學”政策,能得到不少人的擁護,其積極意義值得肯定。 “積分入學”新政,與以往的學籍管理政策相比,還有一個值得贊賞之處,即它明確了入學錄取的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則,入學錄取環節必然亂象叢生,尋租和腐敗更會因“潛規則”肆虐而層出不窮。如今,明規則愈加完備,“潛規則”的運行空間或將被壓縮。除此之外,制定明確的積分規則,能便于家長們結合自己的家庭實際去攢積分,有助于增加民眾對未來的信心。 不過,我們在肯定“積分入學”政策所彰顯的規則意識,以及它在落實陽光招生政策、規范招生行為方面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項政策的不足之處。縱觀輿論對“積分入學”政策的反應,這項新政最大的問題在于,它雖然弱化了戶籍制度的限制,但卻可能因賦予房產因素過高的權重而制造新的不公平。 具體來說,“積分入學”新政強化房產因素,不僅會讓人覺得有些勢利,還可能讓這項教育改革變成變相“拼爹”———有錢有房有好爹的孩子,就能上好學校,就能有很多學校可供選擇;沒錢沒房的孩子,則只能選擇條件差的學校,可選擇的面也非常窄。如此一來,教育公平難以得到保障,改革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權,是最基本的一項公民權利。如果不能推倒戶籍、房產等因素筑建的高墻,教育平權仍將只是一個夢;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也將因為“拼爹”而變得更加明顯。在制定明確的規則之后,地方政府還應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有更大作為,不能用一種新的不公平代替依附于戶籍的不公平。 當然,教育公平是社會不公平的最突出反應,任何一項教育改革都涉及復雜的利益博弈,必然難以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既然“積分入學”是一項探索性改革,既然是民眾關心的政策調整,能讓更多的民眾滿意,總比只照顧少數人的利益要好。試想一下,如果有關部門當初在制定“積分入學”政策時,能夠創造條件多征求民意,能夠將民聲民智作為決策參考,如今引發的爭議可能會小很多。 民意和民怨也是增進決策理性的正能量,相關部門既要聽到民眾對“積分入學”政策的肯定和贊美,更要聽到百姓的意見和建議。畢竟,在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執行情況適時作出調整,更有助于進一步完善規則,促進教育公平。(湯嘉琛) |
關鍵詞:積分入學,深圳,房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