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邢窯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9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我省內丘邢窯遺址榜上有名。據了解,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從2012年近600余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呈現出時間跨度大、類型豐富、學術意義深遠的特點,分別為: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山東定陶靈圣湖漢墓、河北內丘邢窯遺址、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 邢窯遺址當選十大發現 邢窯是我國古代的制瓷窯場,其燒制的白瓷舉世著名,與浙江越州窯的青瓷并稱“南青北白”。邢窯遺址主要位于邢臺市的內丘、臨城、邢臺縣、邢臺市區,北界已進入石家莊的高邑縣境內。 到目前為止,考古人員共在內丘、臨城、邢臺、高邑四縣廣大范圍內發現北朝至元代各時期的邢窯窯場遺址近30處。20多年來進行過3次不同規模的考古發掘,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邢窯的研究也隨著考古發現的逐漸增多走向廣泛和深入,其產品的多樣化、白瓷的樸素典雅、透影白瓷的精細美觀以及“盈”、“官”等款瓷器的批量生產都成為邢窯瓷器的鮮明特色。 邢窯創燒于北朝,至隋代已經成功燒制出真正的白瓷,唐朝時邢窯發展到全盛時期,邢窯燒造的白瓷飲譽大江南北,與浙江越州窯的青瓷并稱于世,成為北方白瓷工藝的代表作。 內丘邢窯遺址由河北省文研所聯合市、縣文物部門組成考古隊,在內丘縣城西關村南部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考古發掘。截至目前,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共出土5種遺跡,其中窯爐11座,灰坑140多座,灰溝6條,水井30多眼,墓葬22座。 出土瓷器和窯具殘片超20萬件(片),完整和可復原器物超過2000件,器形有碗、缽、盤、杯、罐、瓶、盆、壺、爐、俑、瓷塑、模子等以及各式匣缽、窯柱、支釘等窯具,另外還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器如陶盆、陶罐、陶甕、陶缸、陶瓦當及瓦當模子等。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邢窯窯爐群考古隊隊長王會民表示,內丘邢窯遺址能夠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主要在于其有重要發現,主要表現為窯爐組合形式完整,北朝灰坑、遺跡豐富,發現了隋三彩。“高”、“上”、“大”三種新刻款器物殘片的發現,豐富了邢窯字款的內容,為邢窯字款研究打開了新的空間。隋三彩的首次發現,證明邢窯至少在隋代就成功燒制出三彩器物,其唐三彩是隋三彩的繼承和發展。 邢窯窯爐組合形式罕見 在邢窯遺址發掘中,11座窯爐是此次發掘的重要收獲,為研究邢窯早期窯爐和產品提供了非常難得的資料,對于了解不同時期邢窯窯爐的年代、布局、產品、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有3組窯爐的發現十分重要,一組為隋代窯爐,位于發掘區中部偏北,“品”字形布局,共用一窯前工作坑,東部有上下的臺階。一組為北朝至隋代窯爐,除其中一座窯爐外共用一個窯前工作坑,四座窯圍繞在東西長、南北稍狹的工作坑周邊,窯多坑深,窯體積大小不一。另一組位于發掘區東部偏北,兩座窯爐南北相對,分別有獨立的窯前工作坑,深淺不一,有臺階連成一體,窯前工作坑內遺物年代可到北朝時期。 3組窯爐年代早,是邢窯已發現窯爐中最早的部分,為研究邢窯早期窯爐和產品提供了非常難得的資料。窯爐整體的完整度高,雖大部分被隋、唐時期的灰溝、灰坑等遺跡破壞了窯爐的一部分,但每座窯都存在完整的窯門、火膛、窯床和部分窯頂,窯壁、煙囪等,整體上保存較為完好,也十分難得。 “這種多窯共用一個窯前工作坑的布局模式為首次發現,也是目前國內考古中非常罕見的資料。”王會民說。 從一部分灰坑出土較多的北朝遺物看,一些窯爐的燒制年代上限當在北朝時期,灰坑中以北朝至隋初的最為重要,約有20多個。坑內遺物較為豐富,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邢窯遺存,也是一些窯爐可上推北朝的重要證據。王會民說,現在已發掘的內丘邢窯遺址主要面臨的就是技術保護和資金問題,需要制定一個長期保護規劃。“目前,還沒有專業的先進技術保護邢窯遺址點,而怎樣保護好現有的邢窯遺址點就成了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
關鍵詞:邢窯,遺址,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