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3+1”平臺布局新興產業 走綠色發展之路
承德市高新區總部經濟樓群。苗成功 攝 4月7日,承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 謀劃今年的政府工作,承德市長趙風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以‘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為重點的聚集區建設,確保新增工業產值70%以上由園區實現”。 此處的“3+1”指的是分別位于灤平、承德、豐寧三縣規劃的三個新興產業園區加上已有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城市自身發展空間不足的承德市,將這一平臺鎖定為該市工業布局的主戰場。 據了解,2012年底,位于上述三縣的張百灣、六溝、鳳山3個新興產業園區已分獲省政府批準。 1新平臺 拓展項目落地和生產要素聚集空間 “有了這樣的平臺,來了大項目、好項目就有地方擺布了。” “過去老談對接京津,拿什么對接的問題現在終于解決了!” …… 今年的承德市兩會上,“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承德市長趙風樓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這一發展平臺賦予重任:“加快以‘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為重點的聚集區建設,確保新增工業產值70%以上由園區實現。” 據介紹,“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即張百灣、六溝、鳳山三個省級新興產業示范(聚集)區和承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而在承德市委常委、市產業聚集區建設推進委員會主任劉文勤看來,打造“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對于承德未來發展的意義重大。 在他看來,承德因為“先有苑后有城”、“四面環山”等原因,導致城市發展空間狹小。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心城區規模偏小、城市功能偏弱、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 據承德市人大代表、市城鄉規劃局局長梁世杰介紹,2008年9月28日,省政府正式批準了《承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 2020年)》,承德市中心城區盡管擴大到了1250平方公里,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決定了該市可以用來發展產業的土地依然缺乏。 “由于城市空間狹小,限制了項目落地和生產要素聚集,進而影響城市發展。”劉文勤介紹,承德市去年175億元的財政收入中,市本級只占不到1/4,這影響了城市發展的后勁。他分析認為,為了支撐城市發展,必須使產業有落地的平臺,城市有拓展的空間。 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誕生。2012年9月15日,承德張百灣新興產業示范區、承德六溝新興產業聚集區獲得省政府批準,12月29日承德鳳山新興產業示范區也獲得省政府批準,而始建于1992年的承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則在這一年8月晉升為“國家級”。 按照規劃,“3+1”產業發展平臺總規劃面積達到370平方公里,可建設用地面積達到190平方公里,五年之后要力爭年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稅收達到150億元。 而在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看來,“3+1”產業平臺未來還要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環京津都市圈投資興業的首善之區,承德構筑“5+2”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載體,并為承德打造國際旅游城市提供重要支撐,也為承德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力支撐。 把有限的城市空間還給市民,把優美的景觀留給游客。承德市已經啟動了主城區內的企業外遷工作,經過篩選,有37家企業列入了搬遷改造范圍,其中9家作為搬遷改造試點企業和“3+1”新興產業發展平臺誕生后首批入駐的企業,已經開始搬遷工作。 2新產業 走多元支撐的綠色發展之路 “3+1”新興產業平臺除了能夠彌補城市發展空間不足之外,其對于承德調整工業產業結構的意義更為人所期待。 近年來,礦業資源的開發一方面支撐了承德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使該市原有偏重、偏硬的產業結構,到了非調不可的程度。 承德市人大代表、灤平縣長關繼高對此有著深刻的感受,采礦業是該縣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的支撐,所貢獻的稅收占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70%以上,但產業鏈條延伸很短,“一業獨大”的局面導致市場稍有風吹草動,本地經濟就波動巨大。 劉文勤認為,生態優勢是承德的突出優勢、比較優勢和潛在優勢,產業發展結構重,部分礦產資源僅限初級開發,破壞性及不可持續性等問題突出,如果不能迅速調整產業結構,生態優勢將人為地被破壞。 在探索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承德市提出了要努力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后來居上、綠色崛起”的科學發展之路。按照這樣的方向,建設“3+1”新興產業平臺成為承德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 據劉文勤介紹,“3+1”產業園之間將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多元支撐,共同推動承德市的產業升級和跨越發展。 其中,六溝新興產業聚集區,距離承德主城區較近,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綠色食品、商貿物流、休閑旅游、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六大主導產業;張百灣新興產業示范區,距北京較近,依托這一優勢,重點承接央企、京企和知名民企,發展電子信息、釩鈦制品、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醫藥四大產業;鳳山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則依托其自身區位、文化和獨特的水資源、太陽能、生物能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 而高新區有20多年的發展基礎,已經成為承德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其多年的產業積累,重點發展智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在這樣的產業定位引領之下,一批項目開始落戶。北京大學信息技術學院一個醫療設備生產項目落戶高新區,寧波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墨烯項目則落戶六溝園區,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和江南大學的專利技術生產獸藥、脂溶性維生素的一項生物制藥項目落戶張百灣……截至2012年底,已有8個億元以上外來項目落地,20多個億元以上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3新思維 以開放合作促共建共享 承德市向外界推介“3+1”新興產業平臺的第一步,是以開放合作的姿態瞄準了科技力量集中的北京市。 2012年9月19日,該市與北京中關村管委會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多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據了解,合作的領域包括探索完善政策體系,推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產業轉型對接,探索科技金融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機制等。 在劉文勤看來,這樣的舉措背后,是一個怎樣來建設這些園區的問題。在不斷地向外界學習和對本地實際的深入分析中,承德市給出了當地發展新興產業園區的路徑。 堅持園區的高質、高端、高新化發展,成為首要原則。 按這樣的原則,承德市重點對接央企、京企、大型國企和知名民企,先后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昊業怡生科技有限公司、東方信聯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業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與中關村管委會、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工業大學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南江集團、寧波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堅持集約、集群、集成發展,則成為另外一項重要原則。 據梁世杰介紹,高新區之外,3個新興產業區的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均已經過市政府批準,目前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在修改之中。 在推進“3+1”新興產業平臺建設過程中,該市還注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出了市縣共建共享的思路。關繼高認為,原來園區建設以縣里的財力為基礎,現在是舉全市之力,這樣的政策,使得園區建設的推動力量更強大了,發展定位的層次也更高了。 承德縣發改局副局長張治中則介紹,在六溝新興產業聚集區的起步區內,一個項目已經破土動工。“一年抓謀劃、二年打基礎、三年上項目、四年成規模、五年出成效。”言語中,不難看出他對園區發展的 滿滿信心。 |
關鍵詞:承德,新興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