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陵園祭者如潮 小學生不知給誰掃墓引擔憂
圖為張家口市橋東區寶善街小學學生清明期間到察哈爾烈士陵園掃墓祭奠英烈。劉洋攝
圖為小學生給董存瑞烈士獻花,其他烈士牌前略顯寂寞。劉洋攝 4月1日上午,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寶善街小學1300名學生聚集在察哈爾烈士陵園,進行清明節掃墓活動。寒風凜冽,學生老師佩戴白花,肅穆地站在革命烈士紀念塔下,為革命先烈緬懷默哀。 據寶善街小學大隊輔導員李文娟介紹,清明節來為烈士掃墓已經成為學校的一種習慣,旨在宣講聆聽革命時代可悲可泣的戰爭故事,弘揚革命戰爭精神,加強學生愛國教育,通過了解歷史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生活,有利于學生德育教育的發展。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學生們進入紀念館里面獻花,學生們排隊在紀念塔里面走了一圈,獻花之后就整隊回校了。該校三年級學生田小金、杜小偉和戈小風(均化名)都告訴記者,他們不知道為什么每年都要來這里獻花掃墓,更不知是給誰。四年級學生高小然(化名)說,除了學校組織掃墓,自己平時沒有來過,家長也不帶著過來,他想,掃墓就是來送朵小白花吧。 記者隨機采訪的二十多位小學生中,除董存瑞、雷鋒等幾位耳熟能詳的英烈外,對于其它烈士,孩子們并不是很了解,更何談那些在戰爭中涌現出來的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據察哈爾烈士陵園管理處宣教科科長劉冰冰介紹,從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將有70多個學校團體前來掃墓,今年預計有兩萬至三萬人次。她說,現在的學校,對于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較少,每年對于清明掃墓活動,基本都是致辭默哀獻花,沒有太多的變化。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都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地引起重視。 劉冰冰認為,這樣的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正因為缺少愛國教育,才應該更加重視以便形成良好的傳統。具體的愛國精神、革命精神,還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多方教育和引導。 察哈爾烈士陵園是當時的察哈爾省政府為紀念本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光榮犧牲的17000多名死難烈士而修建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高31米,塔座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塔身正面有原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張蘇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塔前建牌坊一座,題有“大公大勇、永垂不朽”和“無私無畏、雖死猶生”的橫匾,以昭揚先烈的革命精神。 紀念塔內記錄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廳內陳列臺上,陳放著一部分病故的老紅軍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的遺像、骨灰盒和烈士傳略。其中在戰爭年代英勇犧牲的烈士中,就有來自張家口的全國聞名的戰斗英雄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之一馬寶玉等。 |
關鍵詞:掃墓,小學生,察哈爾陵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