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作家暢談“中國夢”
編者按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深刻闡釋了中國夢,道出了當代中國最耀眼的時代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夢的闡釋,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共鳴,全國上下都在熱切地關注、探討中國夢的話題。中國自古便是詩歌的國度,是文學的國度,實現中國夢,文學不能缺席。廣大作家和文學界應當如何為實現美麗的中國夢謳歌與助力呢?今天我們特邀幾位省內作家從文學的角度,暢談自己的中國夢。 中國夢,承載著13億中國人民的夢想和重托。2013年的春天,因為這個夢想變得厚重而又飛揚。 主持人:崔立秋特邀嘉賓:關仁山、周喜俊、李春雷、 劉建東、胡學文 (一) 中國道路為文學指明了方向 如何由作家成為大家,由作品成為精品,由文學大省成為文學強省,中國夢和中國道路的提出,進一步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崔立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肩負的歷史使命,無數中華兒女曾為之前仆后繼、上下求索,努力探尋一條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夢是美麗的,更是科學的,它讓人生出了許多美麗而奇瑰的遐想和期盼;而實現夢想的道路,是光明的,更是扎實的。我們知道,實現夢想的道路有兩個基礎:物質和文化,這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兩翼。在文化領域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地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請結合河北文學界的實際情況,談談河北作家應該如何追尋自己的夢想,走出一條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學繁榮之路,早日實現文學強省之夢。 李春雷(省作協副主席):可以說,明確中國道路,對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和世界眼光。 具體到我們河北文學界來講,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特別是新時期以來,以徐光耀、鐵凝、關仁山等為代表的河北作家都創造了自己的輝煌。可以說,這是一條扎實的路,更是我們河北文學的特色之路。正是有了這條鮮明的路和這些名作家,我們河北文學在全國才可以稱之為文學大省。 但客觀地說,我們是文學大省,還不能說是文學強省。所以,長久以來,我們河北文學也有著自己的夢,也在尋找著自己的路。 如何由作家成為大家,由作品成為精品,由大省成為強省,中國夢和中國道路的提出,進一步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所以,在整個中華民族全力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并充實以更科學、更鮮活的時代內容,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而創作。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真正立志于文學的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坐得穩屁股,在多層面健全自己的知識結構,借鑒和汲取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營養的基礎上,真正走向生活,走向基層,用胸膛貼緊大地,用手、用腳、用心去體驗河北人民在改革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用手中的筆去反映他們的愿望訴求和根本利益,與他們情相系、心相連、命相依。只有這樣,才能接地氣,打深井,創作出具有“中國氣派、燕趙風韻”的精品力作! 其實,所謂的“中國氣派、燕趙風韻”,不僅是省委對河北文學的期許,也是河北大地和河北人民對河北作家的期望,還是文學界自己的責任。 我相信,我們偉大的國家只要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夢。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河北文學,我們每一位河北作家,只要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也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為中國夢敬獻上各自的青枝綠葉和姹紫嫣紅! (二) 中國精神意味著責任和擔當 中國精神貫穿于作家的整個寫作過程中,在每一個作家的筆下,他所要表達的思想,他所刻畫的人物,所構思的故事,其實都是作家對歷史與現實的認知程度的反映,都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 崔立秋: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沒有了精神的支撐,人就失去了生命力,夢想就會成為空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我們在物質上逐步強大起來,更需要我們在精神上日漸強大起來。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創造活力。請問對于文學創作而言,中國精神意味著什么?中國精神是如何在幾千年的文學發展長河里把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時代、文學與現實緊密地聯系起來?文學又該如何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中國精神? 劉建東(省作協副主席)我喜歡中國夢這個詞,不僅是因為它承載著太多的歷史和現實的責任,更因為它令人向往,有著可供想象的巨大空間,這既是現實的一個詞語,又是文學的。在任何人看來,當我們想象一個偉大的夢想時,我們每個人的思想都會是無比的自由,無比的廣闊。在自由的天空中,夢想是一個集成,是一個有著廣博含義的大詞。 而“中國精神”這個詞,對文學而言意味著擔當、責任。中國精神貫穿于作家的整個寫作過程中,在每一個作家的筆下,他所要表達的思想,他所刻畫的人物,所構思的故事,其實都是作家對歷史與現實的認知程度的反映,都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紅樓夢》《狂人日記》《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并影響著國人的思想和精神,就是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了歷史長河中我們日益飽滿而鮮活的那些閃光之處,反映了在不同時期人們的命運與歷史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成長與痛苦。正是在文學及文學思想的滋養下,歷史才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其實在漫漫的文學長河中,中國精神的形成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從遠古時候的神話傳說,比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到魯迅先生的用文學改造國人的精神,都體現著中國文人的家國情懷,而具體到現實之中,文學所要承擔的責任更大、更艱巨。 首先文學要對歷史與現實有一個客觀的認知。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是一個不斷地在對歷史的糾正與認識過程中完善的,文學的作用其實比歷史本身更令人遐想,它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平衡與校正的功能,它是一面更加可親可敬的鏡子。對歷史既尊重又不能迷信,讓歷史的面貌在文學的天地中有著豐富的表情,有著豐富的內涵,這樣的歷史才會是那個浸潤了我們幾千年民族精神的真實的寫照。而相對于我們面對的活生生的現實,文學更應該自覺地承擔起培育民族精神的重擔。現實是繁雜的,而文學就是要在復雜的狀況之中找到平衡點,我們既不應該盲目地去粉飾太平,但也不能陷入對現實的一味的抹殺之中。文學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歷史進程中的直接參與者,是中國精神形成的主要力量,需要去體驗現實,去感知生活,去觸摸那些真正與時代節拍相一致的精神特質,去聆聽來自靈魂深處的痛苦與快樂,奮斗與挫折。只有與民族的氣息合拍,與時代的脈絡相吻合,文學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三)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需要每個中國人為之努力,這是中國力量的根本。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的文明和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心存敬畏。 崔立秋:成就偉大事業須有偉大力量,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什么是中國力量?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就是13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最終匯聚起來的力量,這種力量無堅不摧。有一首歌曾經唱遍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歌名就叫《團結就是力量》。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中國力量,我認為也包括文化的軟實力。請談談文學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如何為我們實現中國夢助力。 胡學文(省作協副主席):多年前,有智囊向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警告:中國正在崛起,將來會是大英帝國的威脅。撒切爾夫人回應:中國不可怕,因為中國的文化沒有影響力。確實,她是有一些傲慢,但純客觀地分析那句話,我是肅然起敬的。她道破國與國之間較量、制勝的密碼,不是軍事,不是經濟,而是文化。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現中國夢,不是說說而已,需要實力。這個實力,是綜合國力。無疑,軍事是重要的,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強盛,都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保障。經濟也是重要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并非只是政治課本上的一個觀點。但最終還是要拼文化。如同一個人身強體壯,衣食無憂,僅有這些,絕不是有力量的人。我國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絕對是戰略性的高瞻遠矚。許多人認為軍事上去了,經濟發達了,再重視文化也不遲。這是短視。文化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代人,需要分分秒秒的積累與培護。文化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影響,緩慢,但持久。歷史上許多民族曾經非常強盛,但最終消亡,蹤跡全無。至為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民族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更迭過許多朝代,文化卻是一脈相承,因而華夏民族繁衍綿延,生生不息。鐵凝的小說《笨花》有一個章節寫鉆窩棚。鉆窩棚是笨花村的習俗,民國時期笨花人鉆,抗戰時期笨花人也鉆。無論外界怎樣翻天覆地,這一習俗始終延續。看似只是一個普通的習俗,其實有著極為深刻的含義,這個章節道出鄉村結構之所以穩定的原因。文化細胞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消亡,偶爾細菌的侵襲,只可能暫時改變其形態。 實現中國夢,需要每個中國人為之努力,這是中國力量的根本。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的文明和文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心存敬畏。 (四)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在尋夢歷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撐,發揮了培育民族精神,凝集人民力量,鼓舞人民士氣的巨大作用。 崔立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英雄,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人民的政黨,它知道“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一部中國共產黨的黨史,就是一部共產黨領導一代代中華兒女追尋夢想、實現夢想的歷史。作為一位為人民代言、為百姓謳歌的作家,您任編劇的電視劇《當家的女人》多年來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請您結合自身的文學創作實踐,談談如何用文學的方式為中國夢和人民的夢架起一座橋梁。 周喜俊(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夢是人民的夢,人民是中國夢的主體,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依靠。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人共同的夢想,13億中國人只有堅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使夢想成真。為實現這個夢想,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以堅忍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上下求索,前赴后繼,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恢弘的歷史篇章。 為創作情景劇《走進西柏坡》和長篇小說《戎冠秀家鄉的女人們》,我數次到平山縣體驗生活,革命老區的山山嶺嶺,記載著戰爭年代人民尋夢的足跡。這里曾走出威震敵膽的“平山團”,他們追尋全中國解放的夢想,轉戰南北,屢立戰功;走進子弟兵母親戎冠秀家的故居,目睹那一張張情景再現的歷史圖片,我感受到了這位老媽媽從童養媳到全國擁軍模范的追夢歷程;在綠草掩映的山坡上,我久久矗立在少年王二小墓前,耳邊又回蕩起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在西柏坡軍委作戰室,我似乎聽到了指揮三大戰役的發報聲。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與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戰,所以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迎來了新中國的解放。 和平年代,人民為實現夢想,冒著風險在探索中尋求前進的道路。在安徽省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當我看到農民為把土地包產到戶立下的生死契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在江蘇省的華西村,當我參觀了華西人當年偷偷辦的“地下工廠”,從中找到了農民從農業化向工業化邁進的艱難步履。在河南省的竹林鎮,當我了解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歷程,心中突然冒出一句話,是人民在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我們的黨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一路前行,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在尋夢歷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撐,發揮了培育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鼓舞人民士氣的巨大作用。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喚起多少中國人的感情共鳴,一部電影《白毛女》,激起多少人對舊社會的痛恨。戰爭年代,文藝是刀槍,是劍戟,是刺進敵人心臟的匕首。和平年代,文藝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是喚起人民齊心協力實現中國夢的號角,是記載人民尋夢歷程的篇章。 我任編劇的電視劇《當家的女人》,之所以創下連續九年在央視及各省衛視久播不衰的記錄,是因為通過女主人公張菊香的經歷,寫出了千千萬萬個農家女的尋夢歷程。其姊妹篇《當家的男人》被評論家稱之為“描寫農村發展的壯闊史詩”,是因為寫出了以時涌泉為代表的基層干部尋夢的足跡。正在創作的第三部電視劇《我的幸福誰當家》,通過三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寫出了幾個不同經歷的農村青年尋夢的故事。用優質的精神食糧凝聚人心,弘揚正氣,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環,也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文藝家應肩負的歷史使命。 (五) 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 中國夢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奮斗過程中表現的精神和價值觀的結晶,是一個民族走向發展、走向現代化、走向繁榮的過程中所自然產生的夢想。 崔立秋:記得美國著名文學家杜魯門·卡波特曾經說過:“夢是心靈的思想,是我們的秘密真情。”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夢想,夢想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就像一個人、一個家庭不能沒有夢想一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不能沒有自己的夢想。今天,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夢概念,請談談中國夢的本質,另外,作為一名作家,該如何用文學的手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呢? 關仁山(省作協主席)國家夢想,是我們的一種民族情結,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講是把個人命運跟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的認知。中國夢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奮斗過程中表現的精神和價值觀的結晶,是一個民族走向發展、走向現代化、走向繁榮的過程中產生的夢想。做為一名作家,不僅要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更要以文學反映中國夢。 一個國家的文學實力,具體表現在其原創力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看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的傳統是詩歌和散文,后來小說卻異軍突起,發展速度超過了傳統的文學樣式,建構了中國敘事文學特有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在近現代,中國的敘事文學與我們民族文化的命運血脈相連,在表現中國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中不斷進步、不斷成熟,顯示出中國敘事文學巨大的原創力量。這種文學的力量,必將凝聚成中國精神、中國故事和中國力量。 文學的創造和發現,是聰明智慧的體現,是人類道德精神的光焰,是作家信仰境界的升華,凝聚著人類歷史與文化薪火相傳的責任和使命。我說過,作家的生活體驗,不僅獲得故事,還能獲得一種情感,獲得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我們的民族夢緊密相連,價值理念往往決定了作家的價值取向,評判是非的準則。我們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忠誠,對美德的禮贊也來自生活的培育。價值理念對一位作家的影響是久遠的、深層次的。生活本身就是立體的、復雜的,鮮活的,作家眼中的現實生活更是多種多樣的。作家應該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對百姓關注和焦慮的問題做出及時的、真實的文學反映。這還不夠,作家還應該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追問生活,穿透生活,把握生活。超越與高度,同時對應著突破與深度。文學的功能在于通過對人的靈魂的審視,而達到對人的精神關照。文學應該進入揭示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刻層面。有人說,我們的小說最缺乏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氣,缺少悲憫情懷,缺少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等等。其實,這一切都要有民族夢這種精神資源做支撐。我們的文學,有能力對當代社會問題和時代風貌作出及時而出色的描繪,引起讀者的共鳴。具體在創作上,我們更關心的是現在這個時代,因為時代在急速地變化,一個作家不應該回避他每天生存的這個變化的空間。 實際上,表現當下是有著巨大難度的。我們的作家處理歷史有把握,而面對當下現實有時候很迷惘。表現當下現實,能不能有新的視角?有評論家提出,把當下現實他者化。在非他者化的前提下,當下的歷史觀就往往會出問題。如何獲得當下歷史觀?歷史要求作家對民族文化和時代生活進行整體性把握,這樣才能寫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大作品。 |
關鍵詞:河北作家,暢談,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