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進水瓶”只因財權在“籠”外
盡管“中央厲行節約抓得很緊”,但記者調查發現,時下公款吃喝的變通方式也不斷花樣翻新。如“請客都到食堂”,再如“依然愛茅臺”,但得“把商標先撕下來”或“把茅臺酒倒進礦泉水瓶,同時嚴禁任何人拍照”。 站在監督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角度,這種極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能事的公款吃喝變通方式,顯然讓人沮喪。從酒店轉移到更隱秘的食堂,茅臺也“化妝”成礦泉水,今后對公款吃喝又將如何有效監督? 實際上,為監督官員包括公款吃喝在內的各種腐敗、偵測其可能露出的蛛絲馬跡,長期以來社會輿論在這方面并沒少下工夫。比如緊盯官員嘴中的香煙、腕上的手表、房產證上的房產。這樣的監督不能說完全沒效果,但其有限的效力及巨大的成本甚至副作用,無疑又顯而易見。 要想真正實現對腐敗行為的有效監督,僅緊盯茅臺之類的具體載體其實是搞錯了方向和目標,因為真正的腐敗源頭是背后支配這一切的公權力。如果我們“管住”了權力這個源頭,每一分錢都須審批,且花錢過程也須公開,那“把茅臺酒倒進礦泉水瓶”又還有什么意義?因此,與其說“茅臺裝入礦泉水瓶”是展示腐敗的變通招數,不如說是見證“財權還未裝進制度籠子”的隱喻。-張貴峰(自由撰稿人)
|
關鍵詞:公款吃喝,變通方式,茅臺,礦泉水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