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墓碑前圓團聚夢
60年的星光太微弱了嗎?怎么還沒有找到回家的路。60年的風沙太大了嗎?是不是已把你的雙眼迷住…… 60年,60年的思念人斷腸,莫非你的生命已化作了萬點雨露…… 長跪不起只怨相逢晚 60載風雨,在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著2670名烈士。每年清明前后,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屬前來祭奠,但也有一部分烈士墓,從沒有家人前來掃墓。陰陽兩隔,一頭是孤寂,一頭是思念。 張紅琢根據自己走訪的情況分析,之所以這些烈士至今沒有親屬前來掃墓祭奠,原因在三個方面:一是60多年來各地行政區劃多次變更,烈士當年留下的家鄉地名可能與現在的有較大出入;二是烈士當時可能因生命垂危敘述不清,或記錄者記載得不夠準確;三是上世紀70年代初,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修葺時,將木質墓碑更換成石質墓碑時,可能出現錯誤。再加上烈士墓碑上沒有生卒時間,而且這些烈士大多是沒有結婚的年輕人,導致了親屬沒有找到他們。“當年志愿軍戰士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走上了朝鮮戰場,為了保家衛國,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如今我只是為他們尋找親人,真的是不值一提啊!”張紅琢紅著眼圈說,每次看到或聽說找到烈士墓的家屬不遠千里來墓地“相聚”的場面,一向剛強的他,眼淚卻怎么也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張紅琢忘不了,來自唐山的王萬奎和王萬友在父親王瑞祥的墓碑前如泣如訴:“爸爸,兒子帶來了家鄉的棋子燒餅,您嘗嘗……”“爸爸,您在天堂好嗎?喝點家鄉的酒吧……”這些快80歲的老人,喊“爸爸”時竟然是娃娃才有的聲調;張紅琢忘不了,雙目失明的劉國水老漢得知舅舅王希成安葬地后,便拄著拐棍從河南找到丹東墓地,說要親自用手摸摸墓碑上的“王希成”這三個字;張紅琢忘不了,家屬們把從老家帶來的黃土取出,緩緩撒在墓碑周圍,又從墓碑周圍抓了幾把土裝進袋里,捎回家鄉留作紀念…… 這樣的感人故事,每位烈士家都有。來自山東省章丘市三德村的馮敬業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父母的遺像合放在墓前,便泣不成聲,趴在地上長跪不起:“爹啊,兒子不孝,到現在才找到你,讓我好好親親你吧!”多年前馮敬業就聽母親講,在朝鮮金化郡的一次戰斗中,父親馮兆柱腹部中彈犧牲,母親悲痛欲絕。2006年,馮兆柱烈士始終未改嫁的妻子姜氏在臨終前,把兒子馮敬業叫到床前,說出她一生最大的愿望:“要找到你爹的埋葬地啊!”說完便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馮敬業找了一塊磚頭,刻上父親的名字,將其和母親的骨灰盒安葬在了一起。 這樣的場景見多了,張紅琢便更加堅定了為烈士尋親的決心。“和結婚一樣,掃墓,祭奠只是個儀式,人生離不開各種儀式感。”這樣的思想火花對沒怎么上過學的張紅琢來說,是生活閱歷沉淀出來的智慧。 |
關鍵詞:墓碑,烈士, 陵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