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八鄉來聽戲 大戲唱暖小山村
最后一場戲,棚里棚外擠滿了來聽戲的老鄉們。 后臺的化妝室,成了演員們片刻休息的地方。 后臺像一個神秘的地方,總是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 雖然戲臺簡陋得很,可臺上演員唱得來勁,臺下群眾聽得更加入迷。 后臺里的一張方桌、一盞白熾燈就成了演員們的化妝室。 聽完戲,老鄉都舍不得走,嘴里還哼哼著戲詞兒。 場次安排得緊,演員們吃飯的時候都顧不上卸妝。 拉了一天的二胡,兩場之間就只能搭個椅子休息會兒。 為了下場戲能有地兒坐,老百姓在走的時候拿石頭占起了位置。 十里八鄉,擁來了聽戲的群眾。 贊皇縣,花林村,春寒料峭。 木板搭建的臨時舞臺,篷布、葦席、塑料紙蓋著的戲棚;高亢激越的梆子腔,此起彼伏的掌聲、叫好聲……寒冷的天氣和觀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市河北梆子劇團下鄉演出的現場之一。戲臺上正在唱河北梆子傳統戲《朱元璋斬婿》,戲臺下的觀眾隨著劇情或揪心或喜悅或憤慨,無數次拍著已經拍紅的手掌??粗麄儐渭儤銓嵉男δ?,演員們越演越帶勁兒。 “我也記不清這是我們多少次下鄉演出了,”望著興致勃勃的觀眾,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同章感慨地說:“這一次可以說是最艱苦的一次,雖然條件簡陋,但我們每個人心里都熱乎乎的,農民朋友們太熱情了。” 花林村已經有好幾年沒來過演出隊了,更別提專業的演出院團。演出當天,當“省城劇團來唱大戲”的消息一傳出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就風風火火地趕來了。近的扶老攜幼,拿著板凳馬扎兒走著來,遠的騎電動車、摩托車裹著棉衣大被子趕來,更遠的村干脆直接包車過來。離演出還有2個多小時,不大的廣場已經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 “這5天我們在花林村計劃演出10場,每天中午一場、晚上一場。劇團今春共計演出140余場。”劉同章對記者說,“演員們一大早就化好了妝,一天也不能卸,晚上10點唱完了才能休息。這不,中午大家就湊合著吃點面條。”劉同章望著三三兩兩湊在一起吃飯的團員,說話的語氣有點心疼。“不過我們都習慣了,老鄉們也親切地稱我們‘農民劇團’。” 在簡陋的后臺,劇團的化妝師王夏楠正在整理工具箱,看到記者,她莞爾一笑。“演出快開始了,我收拾一下。”王夏楠16歲藝校畢業就來到市梆子劇團,上過臺唱過戲,如今退居幕后。“這回演出確實很艱苦,我們晚上只能在村里一間荒廢的屋子里打地鋪,很多人都感冒了,不過,老鄉們太熱情了,我們很感動,所以病了也照樣堅持。” 下午的演出16時30分結束,晚上的演出19時30分才開始,為了占據“有利地形”,很多老鄉都拿出“占座絕招兒”——把一塊大石頭放在座位上。而原本坐在石頭上看的老鄉,則會在石頭上摞上另一塊大石頭。演出散場后,一個個“石頭觀眾”憨敦敦地排列在戲臺下,倒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景觀。當然,“鐵桿戲迷”則一直坐在座位上不動,簡單的饅頭咸菜當午餐后,就邊聊天邊樂呵呵地等著夜場演出。 “俺們就喜歡聽河北梆子,這回可讓俺們姐兒幾個都過足癮了。”一位老大姐笑著對記者說,“如今農民生活富裕了,不缺錢,缺的就是唱歌跳舞看大戲。梆子鑼鼓一響,這心里也敞亮了。就是俺們這兒條件差點兒,盼著下回他們再來演出的時候能少受點罪。” 讓記者意外的是,晚上來看演出的人比中午還要多,大家爭先恐后地往戲臺前面湊,都快和演員面對面了。悠揚的絲竹聲和嘹亮的梆子腔攪熱了農村寂靜安謐的夜晚,站在后臺準備上場的演員王琳對記者說:“戲比天大。對于我們,這只是幾百場基層演出中的一場,而對于臺下的老百姓,這幾天就像過年一般快樂。我愿意給他們唱,給每一位熱愛梆子的老百姓唱,無怨無悔。”
|
關鍵詞:河北梆子,下鄉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