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老了,該我們報恩了”
在贊皇縣許亭鄉西溝村,三間土坯房里,兩位從未娶妻的古稀老漢照顧癱在炕上的母親20年,在外人眼里,他們的日子困苦而艱難,但他們卻樂呵呵地守著老娘感受著簡單的幸福,他們的孝行在當地也傳為美談。 土坯房里的娘仨 初春的天氣帶著暖意,22日上午10時許,大山腳下的西溝村,幾位老人正靠在院外的墻根上曬太陽。 73歲的穆雙喜卻鮮能走出自家的院門,享受這份愜意。自打母親癱在炕上,他和二弟———今年69歲的穆喜平,便開始了圍著老娘轉的日子。“娘今年92歲了。20年前上秋的時候,娘上房從梯子上摔了下來,一開始還能坐著,后來躺了一冬就再也沒起來,三年前眼睛也失明了,屋里離不了人。” 穆雙喜兄妹六個,他說:“倆妹妹已經出嫁,三弟、三弟媳婦、四弟媳婦都已去世,四弟身體不好,就俺倆沒娶媳婦的照顧娘最合適。” 說話間,正睡著的老母親醒了,摸索著要喝水,穆雙喜倒了水,試過水溫,遞過去。 一會兒,老人又說熱,穆雙喜把兩個灌了涼水的玻璃瓶放進被窩,“娘有時候身上忽冷忽熱的,冷了我就多給她蓋床被子,熱了就往這瓶里灌上涼水,放在腋窩里,她就好受些。” 只要老人不睡覺,穆雙喜就很少閑著,“娘肚子里沒病,吃飯挺香,還愛喝水,喝水多了就得總解小便,一照顧不到,就尿在了床上。白天娘時不時瞇一小覺兒,晚上不困,睡一會兒就醒,一醒來就說話,要喝水。” 晚上,兩個兒子睡在娘的兩邊,老大在娘的右側,挨著燈繩,娘醒了,要喝水,他就趕緊拉開燈,老二睡在娘的左側,挨著桌子,負責給娘倒水。一晚上不知道要起多少次,晚上睡不好,白天娘睡覺的時候,他們也就趕緊打會盹兒。 老人癱瘓在床20年,哥倆沒抱怨過,也沒著過急,穆雙喜說:“我們不容易,娘躺在炕上比我們還難啊,她總說連累了我們,如果我們再跟她著急,娘得多難受。” 老人躺在床上,心里一點也不糊涂,聽著兒子的話,搭話說:“我兩個兒子跟著我可受罪了,他們孝順啊。” 有娘的孩子是個寶 簡單的土坯房里,沒有家具,炕邊是張桌子,放著暖壺、水杯,水缸上放著菜板,但是屋子收拾得很利索。 記者到西溝村的時候,老二穆喜平正在門前的小河溝里給娘洗屎尿褯子,褯子在水里沾濕之后,先用一把小笤帚頭兒把臟的地方刷洗干凈,再用木棒槌捶打,活兒干得很熟練。 穆喜平說:“基本上天天都得洗,現在水不太涼,還好些,冬天水冰涼扎手,我就在手上裹一塊塑料布。” 當記者問及剛開始洗屎尿布會不會不太習慣,他說:“我小時候娘就這么伺候我,現在我就應該這么伺候娘。” 老人摔傷之前,老大已經50多歲,老二也將近50歲,哥倆都沒成家,在娘眼里還是孩子,“娘管著我們,對我們特別親,下地回來就吃現成飯,娘還給我們縫棉衣、做鞋子。” 提起以前的幸福生活,老二特別開心,“我最想吃娘做的豆雜面和玉米面窩窩,娘做飯好吃。” 現在老大、老二有個分工,老大負責在家做飯,照看老人,老二下地干活,還要上山砍柴,“我倆以前都不會做飯,大哥現在學著會做了,但也只是做些簡單的飯菜,最常做的就是白菜面條。” 雖然哥倆從不說難,但困難畢竟在那。去年冬天,大哥穆雙喜得了腦血栓,住了院。“那時候最困難了,妹妹去陪著大哥,我一個人在家照顧娘,我不會做飯,只能買點現成的,或者煮方便面。”穆喜平說,“幸虧大哥沒落下大毛病,就是說話有些不利索了,要是大哥也病倒,我真不知道該咋弄。” 讓哥倆慶幸的還有,娘沒生過大病,偶爾感冒發燒,吃點藥就過去了。 懂感恩就幸福 “妹妹也常過來看娘,幫我們洗洗衣服,拆洗拆洗被褥。鄉親們也都給我們幫忙。”說起別人的幫助,哥倆特別感恩。“鄰居大嫂儲芒芒經常往我們這跑,衣服破了都是大嫂給縫補,逢年過節,大嫂都過來給我們做飯。”穆喜平說。 采訪中,躺在炕上的老人醒來時,一個勁兒地問,“是郭鄉長又來了吧,坐啊,倒口水喝。”穆雙喜告訴記者,許亭鄉鄉長郭建軍也經常來看他們,不是帶些東西就是給留點兒錢。 跟記者講著娘仨的日子,兄弟倆總是樂呵呵的,覺得大家伙兒對他們都好,他們很知足,不覺得日子苦。“我們每個人每月都有政府給的55元養老錢,我們還喂著一頭豬,冬天殺了家里留點兒吃,剩下的就賣了換錢。”兄弟倆說,還喂著9只雞。 在大山腳下的小山村,那個將近40年房齡的三間土房里,娘仨簡單地生活著,在外人眼里,很艱難,他們卻感覺特別幸福,正如兩個兒子所說:“有娘在,我們就有人疼,只要娘活著,我們就一直管下去。爹去世早,娘把我們六個孩子拉扯大不容易,現在娘用著我們了,是該我們來報恩了。”(記者 劉嵐 文田明)
|
關鍵詞:感恩,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