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教育改變命運”真的重要嗎
201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公平感調查報告》日前發布,多數公眾積極評價近三年來教育公平改善的狀況,但仍有26.7%的公眾對徹底治理“擇校熱”缺乏信心,另有24.3%的公眾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3月20日人民網) 或是為迎合媒介時代的傳播規律,似乎任何一項龐雜、細密的數據調查,到最后總逃不過被歸為一句的宿命。順著該邏輯,超兩成人不信“教育改變命運”的結論,被提煉而出并引發廣泛熱議。但即便如此,也沒有誰能說清,這個比率是低是高,預示了樂觀還是悲觀的格局?在一個取向多元的社會,公眾對教育的定位,也許早不是改變命運那般簡單了吧。 在常規思維中,人們是否相信“教育改變命運”被解讀成是“教育公平、社會公平指數”的直接體現,人們迫切憧憬著用學歷和文憑置換實利。然而此般思路,頗有將教育功利化的嫌疑。教育的確定功能,只限于傳承知識、提升修養、塑造認知觀等抽象層面,改變命運,或曰在身份與財富方面改變命運,其實只是教育的附加價值罷了,屬于有則有矣,不可強求的那一類。 成熟的社會內,公眾對教育之功能的判斷,本就當有更理性的厘定。我們不應在教育改變命運與讀書無用論間,強迫自己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畢竟,很多時候教育的作用并不能立竿見影地換回收益。接受教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有一個可能:我們已默認了教育欠公、社會欠公的事實,然后才把該結論移植到“超兩成人不信教育改變命運”的剖析之中,先預設立場,然后尋覓論據吐槽,這是情緒宣泄而非嚴肅分析的路數。當然,除了公平論,分析這一命題還有著許多別的路徑。比如,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過渡,造成了諸多畢業生低水平就業,由此看教育的效用確實降低了。再比如,大學教學由知識型向技術型的轉變,也確實調高了民眾對于教育改善生活的預期。 超二成人不信教育改變命運,是否是個令人遺憾的數據?為此作答之前,我們先當明確,教育對命運的改變,從不僅限于那些顯見的、功利的作用。特別在這樣一個學歷教育飽和的年代,你我更有必要改變過往對“教育換取實利”的偏執信仰。如其不然,只是徒增煩憂而已。 |
關鍵詞:教育,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