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座火車站—唐山南站:一位老人與一座老站
1881年,唐山開灤煤礦為了運輸煤炭,在礦井口與胥各莊之間修了一條9.7公里的鐵路。1882年,這條鐵路開始運營,1907年(也有1886年一說),在小山西北側建起了中國第一座火車站,也就是今天的唐山南站。 這座車站建成后的100多年間,雖遭遇過戰爭、地震,但主體框架依然完好。不過,如今它正站在命運的交叉口上——面臨當代城市的變遷,這座近現代建筑的地位與價值顯得模糊不清,在很多人眼里,它似乎已經不再重要。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這么想,唐山市民葛士林就是其中之一。從1996年起,葛士林便有意識地保護這座老車站。十多年了,他每天都在看著車站;十多年了,他也為車站做了很多事。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公民自發保護古建的堅持與執著。 如今,在葛士林的生活中,老站的“地位”舉足輕重 上世紀50年代的唐山火車站廣場 1972年,威廉·約瑟拍的唐山火車站 1976年唐山大地震,火車站坍塌 上世紀20年代英國人在火車站留影 建了礦、有了煤,怎么運出去?老車站就是這么出現的 說起唐山這座城市,大多數人會想到第一座煤礦、第一桶水泥、第一件日用陶瓷……今年67歲的葛士林起初也是順著這樣的脈絡來對這座城市尋根求源的,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到了唐山南站的價值。 在退休之前,葛士林從唐山陶瓷集團一名普通工人一路做到團委書記、分廠廠長、外貿公司經理,大半生的時間始終在忙碌地工作,認真地生活。直到2006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之后,他才有了時間,開始把目光投向了這座城市,審視這個自己為之奮斗了大半生的地方:這座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工業搖籃的城市,它最初的模樣是什么樣的?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去關注。 建了礦、有了煤,怎么運出去?唐山南站最初的建立只是在這個簡單邏輯上順理成章的一個環節。也因此,人們長久以來忽略了它的價值。即便人們清楚地知道火車是如何影響城市的,但在這龐大而瑣碎的歷史書中,車站就像是頁面上的一個邊角注釋,不可否認其價值,但也談不上對整個環節產生重大影響。 但葛士林認為,這座車站的歷史價值非常高。1881年,開灤煤礦為了運輸煤炭,在礦井口與胥各莊之間修了一條鐵路。1882年,這條鐵路開始運營,1907年(也有1886年一說),在小山西北側建起了這座車站,可以說,它是中國第一座火車站。 形似城堡,門窗碩大,雕飾精致可惜,這些只能在影像中留存 葛士林說,1972年,美國人威廉·約瑟受周恩來總理邀請到訪唐山,拍了許多老唐山的照片,其中就有幾張是這座火車站的。 那時的火車站是一座具有典型英式風格的兩層黃色樓房,形似城堡,又如王冠。墻壁是厚重的,門窗碩大高挑,屋頂和墻線均有雕飾,涂墨綠色墻圍,石頭外墻則充滿了歐式古典雕飾。在進站的一側,延出的雨棚結構呈方形,正面開三個拱形大門,非常通透,四面由厚重的墻壁石柱支撐,渾然大氣。 可惜的是,如今這一切卻只能在影像中留存。1976年,車站大廳在地震中被毀,1983年重建后,變成了一座棱角分明的混凝土建筑。10年后的1993年,唐山又在異地興建新火車站,新站更名為唐山西站,這座老站成為唐山南站。 老站的客運歷史最終定格在1996年6月26日,在這天,它正式宣布停止客運業務。有人統計,在這115年中,這座老車站共運送旅客100億人次。之后,盡管它并未完全棄用,繼續承擔著為開灤裝運煤炭,為鋼廠、電廠等企業運送燃料的責任,還設有站臺和站務員,但隨著往來人群的稀落,老車站顯得黯淡了許多——曾經的彩色廣告依稀可見,歲月留下的痕跡不過是一片片逐漸脫落的墻皮,墻皮下的青色方磚,毫無生氣。 跟上世紀20年代的照片相比站里的旅客天橋一直沒變 3月5日,記者與葛士林一起到訪老車站。車站的大門上了鎖——葛士林顯然早就知道,他根本沒往正門的方向走,直接走到側門。推開兩扇鐵皮大門,天橋、月臺、鐵軌、電鈴,一一展現在眼前。 首先出現的是天橋。葛士林說,他對這座天橋很有感情,這源于一張珍貴的老照片。照片上有10個大人和4個孩子,穿著時尚而華貴,據考證,他們都來自英國,拍攝時間為上世紀20年代。最重要的是,照片中的背景正是這座天橋,而天橋至今沒有改變。 在葛士林的記事本里,清楚寫著這樣的數據:老車站旅客天橋,鋼結構,鋪木板,建于1922年,灰色。經實地測量,橋高6米,總跨度49米,其中西跨21.6米,東跨17.4米,三個連接臺階的平臺總長10米。橋頂通道凈寬3.3米,跨越6股鐵道,連接三個站臺。其中一號站臺54級臺階,2號站臺52級臺階。類似的數據在天橋下的雨棚那兒再次出現:雨棚共分為15跨,第一跨和最后一跨跨距各為3.6米,中間13跨均為4米…… 這些數據,是葛士林拿著尺子一點點測量出來的。他自信這樣的數據比記載更準確,也自信這些數字具備打動更多人的力量。 不過,他也清楚,目前這只是他一廂情愿的認真與執著。他知道,這些數據最大的價值就是,一旦老車站沒了,它們將向人們講述老車站昔日的容顏。 時代改變了原有的一切老車站會不會也這么消失? 從天橋上走下來,葛士林看了雨棚,又跳下來,走上鐵軌。一列火車正要駛來,信號燈已經開始一明一暗,車還未駛入視野,不過它獨有的鳴笛聲已隱隱傳來。這聲音聽上去很遠,不過,足夠觸碰到他心底的最深處。 葛士林說,他第一次坐火車時19歲,是從家鄉邯鄲坐車到外地上學,目的地就是唐山。他也是像這樣站在車站里,當時母親帶著幾個兄弟姐妹在站臺外為他送行。幾年前,他曾回到家鄉,發現印象中的“鄉下”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時代改變了原有的一切,而且太快,快到可以將記憶徹底摧毀,再也無法重新構建。 每每想到這里,葛士林就想到這個老車站,會不會很快,它也就這么消失了…… 鋼梁上的文字散發著年代久遠的味道 這種電話機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葛士林的身影經常出現在老站的站臺上 他穿梭火車站、檔案館十多年,剛從國外回來就往火車站趕 從1996年起,葛士林便有意識地保護這座老車站。這十多年中,他不斷在家、火車站、檔案館之間穿梭,歷史越來越深地滲入他的肌膚。如今,他發現別人已不再叫他廠長或經理,而改稱“老師”了。 今年67歲的葛士林蓄著胡子,平時最喜歡穿一身灰色運動裝。說話時輕柔儒雅,行事方式和他喜好的太極拳一樣,張弛有度。但只要一提起“火車站”這個詞,他就會顯出幾分焦慮,不停感慨:“哎呀,哎呀,發愁,發愁。”為了火車站,他甚至經常心神不寧。 今年一月,在北京工作的女兒想出了一個為父親減壓的辦法:“咱們一家人出去旅游吧,去夏威夷走走。”在接下來近一個月的夏威夷之行里,柔軟的沙灘、燦爛的陽光的確讓葛士林得到了放松。不過,當3月初他回到唐山,掏出鑰匙打開家門的瞬間,他就又想到老火車站了。 他決定先到火車站去溜一圈。為了避免驚動老伴,惹出諸如“你飯也顧不上吃、覺也睡不好,天天往車站跑,回來就寫車站的東西,你又不是站長,為座火車站,瞎著什么急?”之類的嘮叨,他趁著老伴在和女兒通電話,悄悄地下樓。 從他家開車到唐山老火車站只需繞幾個彎,他太熟悉這條道路了,不過十多分鐘就到了。他停下車,街邊的小店內傳出高分貝的搖滾樂聲,顯然希望以此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但是這兒始終不見什么人,樂聲顯得粗野且徒勞。 “看起來是沒什么變化。”葛士林嘀咕著,“但和過去比,其實變了太多。” “我們的老站也很漂亮,怎么就沒人在乎呢?” 進入2010年時,越來越多的唐山市民知道,一座現代的新火車站即將開建,不少人歡呼慶祝。葛士林卻在為老車站“抱不平”:“我們的老站在歷史上也很漂亮,怎么就沒人在乎呢?” 葛士林回憶說,他曾在天橋上遇到一個值班員。當時他在一處鋼梁上意外發現了一行英文小字:SCOTLAND LANARK SHIRE STEEL .CO.LD,意思是“蘇格蘭拉納克郡鋼鐵公司”,同時,鋼梁上還有意思約為“采用西門子福爾馬林防酸技術”的英文字樣。由此可以判斷,這個旅客天橋至少使用的是從英國進口的鋼材,至于是否英國所建,雖然很難考證,但英國應該參與了設計。 正當他欣喜于新發現時,身后有人喊了他一聲,他回頭一看,是車站里的站務員。 年輕的站務員問他:“你拍什么呢?” “寶貝!”他打趣道。 年輕人笑了:“寶貝?呵呵,那你可得看好它,說不定哪一天就被拆了。” 當晚,葛士林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一個廢墟上,他看清了,廢墟就是老車站。他驚醒過來,怔了許久…… 網上發帖呼吁保護老站引發“最早鐵路”之爭葛士林開始了行動。 一方面,他找文物局、市政府,遞交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希望盡快給老火車站一個“文保”的身份;另一方面,他在網上發帖呼吁,讓更多人的加入其中。 在帖子上,葛士林提出了開灤煤礦礦井口到胥各莊的鐵路是“中國最老鐵路”、唐山南站是“最老車站”的說法,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和支持。當然,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最老鐵路”、“最老車站”的說法值得商榷,并列舉了“證據”:一、1875年,英國在華代理人“怡和洋行”,在上海征地,修筑了一條全長4.5公里的吳淞鐵路;二、1865年,在北京的宣武門外出現了一條長約600米的鐵路,有一臺小型蒸汽機車牽引著3節車廂,在這條鐵路上來回行駛;三、1887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基隆煤礦的老寮坑礦地至濱海泊船港之間,修筑了一條鐵路;四、1888年,李鴻章聯絡法國商人,在北海與中南海之間修筑了一條總長度為1510米的“活安鐵路”,并在終點靜清齋門前建了一座金瓦紅墻的小火車站。 對此,葛士林很快作出回應:吳淞鐵路和臺灣的鐵路都是窄軌鐵路;北京宣武門外的鐵路只是英國商人在北京做的一個火車宣傳廣告,故而被稱為“廣告鐵路”;而所謂“活安鐵路”,即沒有專設路基,僅僅是擺放組裝的鐵軌而已,那座火車站也在不久后即被拆掉。 由此,葛士林總結出,以上這些“中國第一條鐵路”均非中國鐵路的源頭。而在《清史稿·交通志》中有清楚記載:光緒三年,“有商人筑唐山至胥各莊鐵路八十里,是為中國自筑鐵路之始”。 給老火車站申請“文保”將成立“唐山老鐵志愿者”組織 去年12月,他在唐山市歷史學會的年會上,以保護火車站為主題做了重點演講,提出可以將唐山南站建成一座“中國鐵路歷史博物館”,并逐步打造成世界級“物質文化遺產地”。隨后,在元旦前夕,他將自制的《中國鐵路之源》視頻上傳到網上。他解釋說,這么做也是出于私心,“擔心萬一老火車站真沒了,好歹有個影像留下來。” 這個演講引發關注,此后他陸續接受了電視臺和報紙的采訪。據當地媒體報道,幾乎同時,時任唐山市市長的陳國鷹考察老火車站,提到對老火車站“一定要加以保護”。 今年4月,葛士林打算“趁熱打鐵”,約一下熱愛老火車站的網友,等條件成熟,他將按照之前和大家的約定,成立一個“唐山老鐵志愿者”的民間組織,號召大家加入保護唐山南站的工作中來。 而在5月,他希望可以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從起點出發,走完這10公里的路,讓大家用腳步來丈量這段中國最古老的鐵路。 后記 火車越來越近了,鐵軌在枕木上微顫起來,一種無形的力量清晰可見。 3月6日,一個安靜的下午。水泥墻后,城市正在迎來它的喧囂與熱鬧。老火車站的墻內墻外,兩個世界的差距,就在他要轉身離開時,感覺明顯起來。 火車鳴笛了,站務員走過去敲響鐵鐘,信號燈一明一暗回應著這個由遠及近的龐然大物。夕陽西沉,地上留下異樣的光芒。他激動不已,攥緊拳頭:“我會一直保護它!” 葛士林,一位執著的唐山老人。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公民自發保護古建的堅持與執著。
|
關鍵詞:唐山南站,葛士林,老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