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河北 河北泊頭市大義侄媳贍養兩位叔公公50載
河北省滄州市泊頭一位普通農家婦女,在50余年的時間里盡心盡力贍養著兩位本家族的叔公公,從缺衣少食的饑餓年代一直走到現在,直到兩位老人都已八旬。而在這漫長的勞作與付出中,這位名叫陳見榮的農家婦女,也由一位不到20歲的“新媳婦”,成為一位74歲的慈祥老人。時光漫長,越發映襯出這份人間大愛的沉甸甸和“不容易”。 3月17日上午,記者走進泊頭市營子鎮大二村陳見榮老人家的院子里,從屋里迎出來一位滿臉笑容的慈祥老人。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農家老人卻讓四里八村的鄉親們提起時都紛紛贊嘆:50多年前,剛剛嫁到婆家的陳見榮就開始照顧起本家族的兩位叔公公,他們一位智力有些問題,一位是聾啞人,無兒無女。而這一管,就是50多年。陳見榮,也由當年的“新媳婦”,變成了74歲的“老婆婆”。 陳見榮給“四爺”理發。
兒媳成了陳見榮得力的助手。
一養50年,大愛動天。 “這么厚的柳木板,都剁漏了” 1958年,陳見榮嫁到了泊頭大二村。這個家稍有不同,那就是她有位智力不太好的四叔公公。這位四叔就跟著陳見榮這一大家子生活。沒過幾年,這個家庭中又增加了一位“啞巴叔”,那是本家族遠門的一位叔叔,是位聾啞人。 從那時起,陳見榮就承擔起了照顧這兩位叔叔的責任。當時最讓她發愁的是吃和穿。那是一個饑餓的年代,她不僅白天要到地里勞作,還得操心這一家子吃什么。糧食肯定是不夠吃的,陳見榮就想盡辦法,打野菜、拾白菜幫,甚至紅薯秧子都成為鍋里的食物……因為天天要在木板上用菜刀剁野菜,陳見榮用手比劃著:“這么厚的柳木板,都剁漏了!” 至今想起那時的年月來,陳見榮都覺得恍如夢中,而最大的“后遺癥”就是直到現在都別跟她提“菜團子”:“我輩子再也不想吃那個了!” 除了操心吃,陳見榮還要操心燒的柴禾,操心這一家子的穿。每天晚上除了推著石磨磨糧食,就是搓繩子、納鞋底、縫補衣服,經常一忙就到半夜了。 現在也經常有人跟陳見榮感嘆,說有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好好養,你可倒好,養著兩個本來沒義務養的。只要聽到這話,陳見榮都會笑笑告訴對方,當年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家里多出這兩張嘴都能撐過去,更何況后來日子越來越好? |
關鍵詞:大義,侄媳,贍養,叔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