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旅游學院90后大學生劉洋剪出“清明上河圖”
手抱鯉魚的胖娃娃,塞外馳騁的駿馬,英氣逼人的古代英雄,這些惟妙惟肖的剪紙藝術如果是出在一位老者的手中,您一定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可如果我告訴您這些都是90后大學生做的,您會不會覺得不可思議呢? 3月14日,記者在旅游學院圖書館二樓看到了各種精美的剪紙,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滔滔不絕地向參觀者講解剪紙工藝的小伙子正是這些剪紙的作者,旅游學院機械系大二學生劉洋,別看他年紀不大,才22歲,剪紙的時間可不短,已有9個年頭了。 “我的老家是衡水冀州的,記得那會兒是10歲,看著奶奶在窗臺邊剪十二生肖,喜歡得不得了,非央求奶奶教我,當時年紀太小,就從奶奶那學會了剪些簡單的。”劉洋告訴記者。 正規學習剪紙是劉洋上初三的時候,課外美術班的老師要結婚,老師把自己的剪紙技藝傳授給了劉洋,讓他幫忙剪一些結婚用,劉洋在學會剪紙技藝的同時也深深地愛上了這門民間的傳統藝術。 每天下了課,劉洋就會去學校的活動室進行剪紙創作。剪紙這門工藝不容易,簡單的花樣用剪刀剪就可以了,復雜的就需要用刀子刻。看到感興趣的畫面得先畫在紙上,之后再把紙上的畫面刻在模板上。為了刻好一個模板,劉洋時常忘記吃飯,刻到深夜一兩點也是常事。每次刻完一個模板,手指都要疼上好幾天。最嚴重的一次,刻刀的刀刃把他的手指磨得幾乎露了肉。 “這幅8米長的清明上河圖,我弄了半個月,是我創作的所有剪紙中耗時最長的。”劉洋指著作品告訴記者。正是這份毅力與決心,熱愛與癡迷,2011年,憑借孔子杏壇講學這幅作品,劉洋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吸納為會員。在學校里他是剪紙社團的社長,手下有五六十名學生跟他學習剪紙。 “我想把愛好當成創業的資本。”劉洋告訴記者,年前他在裕華路市場附近租了個攤位,賣他們剪紙社團自己創作的剪紙,反響不錯,有很多喜歡剪紙的市民聽說他賣自己創作的剪紙,紛紛慕名前來購買。“年前一個月共賣了6000多元。” “我現在在創作一些結合承德當地特色的剪紙藝術,像小布達拉宮、避暑山莊七十二景、棒槌山等,如果把這些剪紙賣給外地游客,既有觀賞性又有保存價值,還能宣傳咱們承德,那多好啊!目前我們已經跟賣紀念品的商販聯系好了,如果有訂單,我們就會批量生產。” 雖然劉洋已經找好了前進的方向,但是他還有個小遺憾,“我希望能找到個剪紙方面的專家給我指點指點,不然我永遠是現在這個水平。”(記者程雪霏) |
關鍵詞:剪紙,清明上河圖,90后大學生,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