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產品質量查詢終端為何成擺設
作為一個驗證產品真偽、提供產品質量信息服務的新型網絡,產品電子監管碼系統在實際推行中卻是“叫好不叫座”。記者日前在走訪河北省一些商場超市時了解到,貨架上已很難找到貼著監管碼的商品,產品質量查詢終端也基本上成為擺設。 產品質量查詢終端閑在角落里 早在2005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在河北省先行建設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企業入網后,其產品外包裝上使用統一標識的電子監管碼,電子監管碼具有唯一性,相當于產品的“電子身份證”。 消費者如果懷疑自己購買的商品為假冒偽劣產品,可用打電話或發短信方式隨時對電子監管碼進行查詢,也可利用在各地布設的查詢終端進行查詢。這對于執法部門打擊假冒偽劣,以及企業加強產品管理和維權等有積極的意義。 據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調查發現,經過幾年的運行,消費者利用監管網查詢信息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不少消費者反映,他們用打電話或發短信方式查詢要付費,加重了負擔。通過電話查詢每分鐘收費0.3元,通過發短信查詢每條收費0.2元,短信回復還要收費0.2元。 河北省曾在各地商場、超市安裝了3000多個產品質量免費查詢終端,效果如何呢?記者在石家莊一家北國超市入口處看到,查詢終端靜靜地立在角落里,無人問津。一位工作人員說,剛開始推行的前一兩年,消費者覺得新鮮,還有人順便查一查,現在基本上成了擺設。 在唐山市百貨大樓,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產品質量查詢終端只“熱”了一兩年,商場因為嫌它占地方,現在已經將它“請”進倉庫里了。 記者在河北省多個城市走訪了十余家商場超市,均碰到了類似北國超市、唐山市百貨大樓的情況。 企業貼碼積極性不太高 采用電子信息化的手段來監管市場,無論對于提升產品品質還是保證產品消費安全都是一件好事。記者在河北調查發現,企業貼碼積極性不太高,電子監管碼反倒成了眾矢之的。 據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電子監管網推廣辦一位負責人介紹,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由來自北京的一家公司開發建設并代行監管。在實際推廣中遇到不小的阻力,最高峰時入網企業達5000多家,但產品標注電子監管碼上市的企業只有2000多家,目前這項工作已處于半停滯狀態。 “代行監管的企業實際上掙的是賣電子監管碼的錢。”保定合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魏金湖說,加入這一系統,每年必須向代行監管公司繳納600元的“密匙費”,還要花錢買統一標識的電子監管碼,每個碼約1分錢。這一收費如果是代替政府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則缺乏合法的依據;如果是服務性收費,則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 入網企業河北建業電纜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小剛說,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監管主體存在混亂。企業入網后,產品的生產日期、數量和銷售區域等均在網絡中有詳細的電子記錄,而企業間的競爭實際是產量、銷量的競爭。現在給每個產品賦一個碼,賣掉一件,系統中清清楚楚,商業布局已沒有秘密可言。這些信息不是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而是掌握在同樣是企業的代行監管公司手中,他們感到不安全。 避免類似的教訓再次發生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作為一種監管技術,給產品打上“電子身份證”,其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行政部門的這種做法背后有沒有利益驅動,增加的成本由誰來承擔?而不管政府和企業如何分擔成本,最終為這種監管手段埋單的還是消費者。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薛維君認為,監管碼要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前提條件:社會的誠信度很高,流通中間環節很少,監管又十分有力。而我國產品生產到銷售有各種各樣的環節,實施監管碼成本太高,中間任何一個環節作假都沒法控制。 曾多次參加監管碼論證的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應從消費者和企業利益角度出發將質量監管做實,防止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避免類似的教訓再次發生。 |
關鍵詞:產品質量,查詢終端,擺設,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