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三國故地 六朝古都[圖]
三臺今安在?春深何曾鎖二喬 鄴城三臺是紀(jì)念碑式的建筑,位于鄴城西垣北部,因墻為基,體量碩大。曹魏時始建,銅雀臺居中,北為冰井臺,南為金虎臺。“三臺列峙而崢嶸……亢高臺于陰基,擬華山之削成……附以蘭奇,宿以禁兵”。佇立三臺,可俯瞰全城,可見三臺是不折不扣的軍事設(shè)施。月朗星稀啾啾蟲鳴,三臺又被賦予了旖旎多情的色彩。銅雀臺上才子佳人吟詩作賦,背后卻是無盡的殺戮和陰謀。后趙時三臺崩塌,趙天王大單于石虎重修,倍于其舊,華麗甚于曹魏。 至東魏、北齊,三臺的地位銳降,但也仍閃耀著北朝文化的輝煌。556年,齊文宣帝高洋發(fā)丁將三十萬營三臺,在舊基上高博之,大起宮室。天保九年,三臺成,改銅雀為金鳳,金獸為圣應(yīng),冰井為崇光。軍事作用逐漸為飲宴、游樂所代替。平齊后周武帝下詔毀撤鄴城三臺,韋孝寬平尉遲迥之叛,焚燒鄴城,三臺再次被毀。 隋唐及其后,三臺已變成純粹的文化符號,人們借其表達(dá)自己的感受,發(fā)思古之幽情。宋元時期,臺基尚存,銅雀臺周圍一百六十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金鳳臺周一百三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觀;冰井臺北臨漳水,周圍只百余步,高三丈,被漳水沖掉一角。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金虎臺被訛傳為銅雀臺,臺南北長120米,東西寬71米,高12米,昔日宮殿的高大雄偉依稀可辨。北魏和隋唐的洛陽也曾學(xué)習(xí)鄴城在西北建高臺。 多情的文人,把勾連三臺的兩座浮橋演繹成旅居魏宮的江南美女,傳誦著“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在高高宛若仙山的銅雀臺上,觥籌交錯之間,對酒當(dāng)歌之時,婀娜的舞姿、抑揚(yáng)頓挫的琴聲、橫槊賦詩的英雄,賦予了三臺怎樣一種旖旎瑰麗的風(fēng)情?如今,憑臺西望,魏武西陵和七十二疑冢隱約可見。南宋范石湖奉使過之嘆息:“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fù)如公負(fù)此心。歲歲蕃酋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追古撫今,英雄和美女、權(quán)力和陰謀都已是過眼云煙。 |
關(guān)鍵詞:鄴城,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