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少年志”成為“當官控”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王景武看來,“我們這輩人,貫徹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人從小立志要當科學家。而現在的孩子,都想當官、當公務員,想當科學家的,少之又少。”如果說孩子們的理想是“少年志”,“少年志”過于現實了,那結果又會怎樣?
尋找“不穩定生活“的精彩可能 王聃(《瀟湘晨報》評論員) 在我看來,與其說王景武代表是在感慨兩代人不同的擇業取向,不如說他指出了當下年輕人“發展”的“浮躁”。許多年輕人正在失去“仰望星空”與追求更廣闊人生的興趣,他們渴望到體制去,到永不失業的地方去,由此造成了公務員報考熱長年不衰,連有編制的清潔工崗位也成為熱搶的對象。 當然,必須要說的是,任何人都有自由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正因如此,僅僅輕率地批評“這一代人”過度務實,仍是不夠的。想做官,想當公務員,說到底,是在追求一種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而單從年齡特征來看,年輕人更應具備敢闖敢拼、追求不確定未來的動力,那么,是什么讓他們失去了多元嘗試的勇氣? 一個“社會人”的勇氣,只能依賴于寬容的外在環境與生存資源獲得的低難度來傳遞。年輕人熱衷于到體制內去,問題或許正在于,社會并未傳遞給他們足夠“不穩定生活”的精彩可能。當職業流動出現大面積倒掛的狀態,這一定會阻礙社會整體的活力。要真正令“少年強”,令年輕人也不憚于過更“崇高”的生活,只能經由更深層次的持續變革。具體說來,一是繼續強化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的轉型,為其“祛魅”。此外,還必須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當社會其他崗位的收入與榮耀感,也能達到降低生存壓力、修復信心的功用時,個體發展浮躁的現象自然就會減少直至消弭。 理想扁平化,隱喻“童年消逝” 佘宗明(《華西都市報》評論員) “孩子都想當官”的說法,我們并不陌生。在第13屆中國科協年會上,有項關于“中小學生理想職業”的調查顯示,在包括教師、公務員、科學家在內的9個選項中,科學家被排在第7位,而排在首位的,就是當公務員。“童言無忌”,孩子理想再荒誕,原本也可以理解。可當孩子對當官趨之若鶩,當“公務員”在其理想排序中居首,它投射的斑駁現實,仍令人憂心:當孩子們過早地變得現實,將功利欲求擺上理想櫥窗,這是怎樣的錯亂? 孩子的觀念,或是窺探社會價值變遷的窗口。當現實凜冽,形塑了孩子的認知;當成人們過早地在孩子思維的“白紙”上,涂抹各種色調,孩子的價值觀難免會傾斜。 人大代表王景武說,以往孩子普遍想做科學家,現在卻向往公務員。這種變化,的確堪憂,但就理想的貧瘠而言,這二者其實如出一轍。在開放有活力的社會,孩子們的理想,本應是多元不羈的,而非單線條格式化的,可以是科學家、公務員,也可以是慈善家、清潔工……千姿百態,才合乎孩子的天性。 可當孩子的職業理想,窄化成“做科學家”或“當官”,這本身就不正常。理想扁平化之下,隱喻的恰是童年的早逝。孩子的境遇,預示著民族未來。若孩子沒了童年,失去仰望天空的意興,公共生活也會變得想象力匱乏,活力消退。“鳥兒的翅膀綁上贅物,還能飛得遠么?”對孩子而言,卸去他們的重負,涵養其天性,才是當務之急。
|
關鍵詞:少年志,當官控,公務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