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電影零票房不是影片質量的事
昨日是學雷鋒日,一部講述雷鋒從小學畢業到犧牲的成長經歷的傳記電影《青春雷鋒》在南京首日上映,竟然出現了沒一個觀眾買票,“零票房”的尷尬局面。影城工作人員稱,“我們也挺驚訝的,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總能賣出些票。”(3月6日《揚子晚報》) 表面上看,“零票房”的雷鋒主題電影是影片質量的問題,源自于人們心里那個毫無懸念的感覺。但深深細究卻沒有如此簡單,因為電影的出現不僅僅是質量的問題,并且這個質量也遠非是制片人能夠控制的,更在于雷鋒主題的電影已經落入窠臼中,更是將人們對此的慣性思維延續的結果。這里,最應該拷問的是廣電總局的指導作用和日常對雷鋒的淡忘。 雷鋒,已然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了50年的學習歷程。每年的3月5日是集中學習雷鋒的日子,舉國上下做好事。這一點不容置疑也值得肯定,而關鍵是,雷鋒精神并非如此一陣風,一邊倒,而應該是長期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如此一曝十寒的集中學習本身就違背了雷鋒精神的本意,將原本高尚的變身庸俗了。而對于民眾來講,雷鋒的宣傳已然被浸透到各種傳播的細胞中,人們對此已經不再感冒,做好事就做好事,壞人也不會被感化。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于影片式的宣傳和廣電總局的苛刻要求,將行政權力訴諸于文藝市場的無奈。當觀眾可以用腳投票的時刻,任何命令已然不會再起作用。這次,南京的“零票房”已經說明了問題的要害,如果繼續采用這種方式,只能適得其反。因為在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那種自上而下的強制灌輸已經不再有市場,也說明人們對強制的不屑和對威權崇拜的終結。所以,這次可悲的不是電影的質量而是這種推廣的形式。 “零票房”很難看,更是一種驚醒。有關部門不能再次將人們視作沒有思想的機器,如果刻意灌輸的話,結局已經出現。“零票房”同時也驚醒有關部門的宣傳手法要不斷推陳出新,這種古老的方式已經不再具備市場,刻意的追求除了勞民傷財外,換來的只能是觀眾用腳投票的收場。或者這些電影本身的質量很高,也很具備藝術價值,但沒有人觀看的電影難以傳遞出正能量,也難以通曉其價值。 |
關鍵詞:雷鋒電影,零票房,影片質量,《青春雷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