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報告中的“三增一少”
3月5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關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指出,201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增加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喻成一輛行駛中的汽車,那方針政策是方向盤,而財政預算就是變速箱,管的正是動力如何分配。盡管預算報告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對于普通人來說,每年兩會上的這份報告卻又難以接近。因為,這份幾十頁的報告中有多達數百個專業財政術語,甚至連兩會代表都抱怨“看不懂”。 發布預算報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對財政的有效監督。但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精細的今天,財政預算也變得越發復雜。讓大多只具備基礎數學知識的公眾,都能看懂一個國家的“賬本”,好像也并不現實。很多國家,一般公眾也無心去關注預算的細節問題,而是讓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替他們去審查。 但對自身境遇和社會問題越來越關心的中國公眾而言,“看得懂一切”,似乎已經成為生存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為此,我也仔細研讀一番這份報告,發現今年的財政預算報告確實有著很多新意和亮點,大概總結一下,覺得有這么個“三增一少”。 首先是增加一項社保基金預算。把社保基金增入預算,可以讓公眾對社保的家底有個更清晰地認識,加強對社保資金管理的監督。預算顯示,2013年當年社保基金收支結余數與2012年相比減少了近1000億元。雖然從表面上看仍然收大于支,但聯想到中國老齡化時代的臨近,這一變化值得觀照。 其次是民生開支增加了。報告顯示,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1994億元,占GDP的比例首次達到了4%;醫療衛生支出為2602.53億元,增長27.1%。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增加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而這些都在預算中有所體現,說明政府正和公眾實現著良性的互動。 第三是財政赤字增加。預算報告顯示,2013年的財政赤字體量持續擴大。回顧過去的五年,從2008年年底開始,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赤字率逼近3%。到了2012年,下降到1.5%左右。2013年,全國財政收支差額12000億元,赤字率為2%左右。2%的赤字率總體上是安全的,但也不可忽視對物價和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分量”這么重的預算報告,“體量”卻在變輕———據統計,相比2012年的35頁,今年預算報告減到26頁,字數也從1.8萬減到1.4萬,而報告附表附圖則比去年增加了11張。今年的報告明顯可以看出文字更加簡練,也更注重簡單清晰地表達。主動拉近同監督者和公眾的距離,是自信和坦誠的表現,這一點很值得肯定。 預算報告并非人人可以看懂,但其中透露出的指向性信息卻十分明確。我們也期待,隨著改革的推進,未來的預算報告將更加全面,透明度也不斷提升,而一些有待完善的問題,也必將逐步得到解決。(特約評論員周龍) |
關鍵詞:全國兩會,預算報告,三增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