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讓人們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當前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都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這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階段。目前日益呈現出“現代城市病”與“農村空心化、碎片化”的兩極化趨勢,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集中出現。面對城市的承載力日益突破底線和農村的日益凋敝,適時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成為破解當前各種問題的新政。如果說20世紀中國的發展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那么,21世紀一定是“城鎮引領農村”,城鎮化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題。 城鎮化并不是農村人口進城 一般理解城鎮化就是人口進城,或者農村人口變為城鎮人口,這只是狹義的城鎮化。廣義的城鎮化還包括農村人口享受與城鎮均等的公共服務,這也是當前我們要推進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應當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的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是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不拋棄農村 新型城鎮化,“新”在不拋棄和遺棄農村,反而是以農村繁榮為前提條件。而衡量農村是否衰敗和繁榮的重要標志是農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鎮均等的公共服務。在溫飽階段,城鄉差距在于收入。在小康階段,城鄉差距主要在于公共服務。農村人口實現溫飽后最渴求的是有良好的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救助、文化生活等。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一方面是“人口進城”,另一方面是“服務下鄉”,這才是完整的城鎮化。發達國家的富人之所以愿意居住在鄉鎮,原因除了有更新鮮的空氣,更適合人居的環境外,也可以享受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務。 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任重道遠 城鎮化是一場具有革命性的社會工程,它意味著社會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社會關系的重新組合,由此需要統籌思考和規劃。城鎮化不僅是一個包含人、土地、財政、治理模式、發展道路等多重要素在內的系統工程,而且還是一個長期漸進又十分緊迫的社會發展過程。因此對城鎮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要有足夠的認識。當前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農民工市民化。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經商,卻因為戶籍在鄉而不能享受城市市民一樣的均等待遇。二是加快農民享受市民化的公共服務。近幾年這方面成就斐然,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農村公共服務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農民的要求。特別是水、電、路、環境等基礎工程較差,制約著農民享受市民化的公共服務。因此新型城鎮化還應是一個公共福利社會服務均等化的過程。要深化改革,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化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們過上高品質的生活。(省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樊雅麗) |
關鍵詞:城鎮化,高品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