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代表委員呼吁:高校有責任讓學生就業
一方面社會上“招工難”呼聲不減,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參加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呼吁,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調整——— “高校有責任讓學生就業” “中職生就業率超過95%,高于大學本科生。”對于日前教育部報告透露出的這一信息,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向記者直言:“大學生就業好不好,關鍵在高等教育模式和質量。” 一方面社會上“招工難”呼聲不減,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之所以出現這‘兩難’是人才供需不匹配造成的,”針對這一民生頭等大事,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認為,要從就業之源問病開藥。作為人才提供者的地方高校不能盲目瞄準清華北大,老想著建設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而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不能盲目追逐有多少院士和博士點,更要瞄準社會的人才需求 “公司每年招七八十名畢業生,但沒有一個上來就能用的,至少要經過半年多實踐和培訓。”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褚現英一直為人才難求而困擾。他說:“多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缺乏。” 目前我國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許多企業正在經歷從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的轉型,對勞動者素質有著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王志剛表示,社會評價高校的標準是有多少院士,多少國家重點學科,多少博士點碩士點等等。“這些固然重要,但盲目攀高,就難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高校有責任讓學生就業。”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檀潤華表示,高校應在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上下功夫,將學科設置、畢業設計等環節加入實踐因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政府對社會短板人才給予招生計劃指導,彌補高校對接社會需求的不足 社會需求與高校信息不對稱,制約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調整。“學校一般通過用人單位了解社會需求,難以得到全面的用人信息。”王志剛表示,此外,受成本因素所限,學校往往會根據師資力量和現有條件設置人才培養方向,主動對接社會需求的積極性并不高。 王志剛認為,政府應將人才需求信息提供給高校,并且針對河北產業發展中的短板人才,在高校招生中進行計劃指導,彌補高校對接社會需求的不足。 爭創各自縱隊的“排頭兵”,特色辦學也可成為知名大學 “你能想到很多銀行來我們學校要學生嗎?”王志剛解釋,這就是特色的魅力。“銀行很多貸款業務是面向農業企業的,需要懂農業經濟的人來審核評估。”他說,河北農大的“核”就是農業,抓住這個核心進行延展深化。比如機械專業主攻農業機械,建筑設計則瞄準村莊設計,“如今這兩個專業都從原來的冷門變成國內領先,找他們做科研和設計的排著隊!” 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知名大學”,王志剛、檀潤華不約而同提出,特色辦學是地方高校應追求的方向。“清華北大這樣辦學層次高的研究型大學畢竟是少數,地方大學要立足服務地方發展,辦出特色,打出品牌。”王志剛表示,如果每所大學在自己的特色領域精耕細作,成為各自縱隊的“排頭兵”,也一定可以成為知名大學。 |
關鍵詞:高校,學生,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