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治表達喊出民生呼喚
2013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時。適逢十八大后的開局之年和國家機構領導人的換屆之年,今年的兩會既是對過去五年來政府工作的梳理和總結,也是對未來中國改革方向、內容、節奏的部署和規劃,對中國社會治理框架的討論和確定。 宏觀數據顯示出了本屆政府過去五年的施政成果:在世界金融危機中“危中取機”、逆勢而上,助推經濟總量五年翻番;五個“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糧食“九連增”和農民增收“九連快”對應出現;自主創新科技突飛猛進,神舟飛天躍升“中國高度”、蛟龍入海拓展“中國深度”;社保織就“世界最大網絡”,單就覆蓋規模而言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醫保城鄉居民覆蓋率達到95%,公立醫院改革進入攻堅;教育公平因九年義務教育免費目標的整體實現而跨出一大步。這些數字勾勒了中國發展提速、躍升的華麗軌跡,在媒體報道中,它“為世界所注目”。 只是民眾更愿意將宏觀敘事“翻譯”成百姓語言,還原為真實可感的生活。如此,這些成就可能意味著,一個有夢想的孩子不必因為家境而輟學,一個患白內障的老人不必因為貧困而失明,一個一輩子“面朝黃土”的農民不會對土地絕望,一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不會因為“環境不景氣”而破產。宏觀數字隱藏的生活悲喜、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是對“發展”和“繁榮”最有力量的證明,一個盛世應該經得起這樣細節化的推敲和近距離的觀察。 同樣的道理,所謂國是磋商其實也是關注百姓人家的關注,憂慮百姓人家的憂慮。從這個角度看,全國兩會不僅是數千位代表委員的事情,所有關注醫改、教改、房價、反腐、環保的中國百姓都在以一種更廣義的方式參與兩會。而兩會的內容也不僅僅限于廟堂之高的國是縱論,網絡空間的議論風生、街頭巷尾的漫談閑話亦可看做另一種意義上的“提案議案”。 所以,請所有代表委員將百姓的訴求帶到廟堂之上,用政治表達喊出民生呼喚。往來于城市和鄉村的農民工兄弟,想要份完整的生活保障、以及和保障一樣重要的尊重關懷;候鳥般喬遷的孩子,想要留在雙親身邊求學和高考;失獨父母和留守老人,希望年邁時能有容身之所;在資金鏈中掙扎的中小企業希求能獲得銀行青眼。應該有人告訴那些世代生活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地下水將會獲得最好的保護,也應該有人安慰那些居住在北京的年輕夫婦:你們的孩子不會一直生活在霧霾之下。如果這些都要從長計議,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那么至少告訴他們,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止、政府的大門會一直敞開。 王道本乎人情。用白話文講出來,其實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那句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已經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和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任務重大,不僅要將十八大精神落實到國家決策層面,也應將百姓訴求、民生呼喚融入政策制定和改革規劃。期待所有的代表委員能多一些危機意識,少一些盛世驕矜,多一些民生情懷,少一些官場做派,多一些“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智慧,少一些“在上者”心態,讓提案議案的字里行間,能讀出中國百姓的悲喜冷暖。(特約評論員劉文嘉) |
關鍵詞:全國兩會,民生,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