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這么多的無名烈士遺忘了”
2009年4月本報曾報道,在威縣梨園屯鎮東趙村有50多名犧牲的戰士埋葬在這里,鮮為人知。多年來,由于村民開荒等原因,墓地遭到嚴重的破壞,從2012年開始,村民代表倡議保護和修繕無名烈士墓。 為了盡快修建墓碑,東趙村村民自發成立了烈士墓保護修繕工作組,馬東春就是其中一員,負責材料的整理和對外聯絡。“我們想在現在墓地所在地建園、立碑、修志,把這里建成緬懷革命先烈的活動場所,現在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還找人設計了陵園的圖紙。”馬東春告訴記者,現在他和馬海珍共同籌劃保護修繕工作。 曾是清江縣二區政府所在地 對這些烈士的記憶,村里的年輕人沒有什么印象,只有一些老年人還依稀記得村子里曾經住過傷員,后來有的傷員犧牲后被埋葬在村東的防洪大堤內。根據馬東春整理的材料,1944年冬天,有當兵的人帶著“彩號”,也就是傷員,來到村里并住了下來,戰爭期間不斷有傷員送到這里救治,當時的村子就成了前方部隊的戰地醫院。 當時的日本兵邊打邊撤,八路軍一路追來,到邯鄲大名縣小灘龍王廟一帶遭遇勁敵,很多傷員就住在東趙村,不治后被埋在村東的河堤上。關于部隊的番號,從來沒有人透露,村民只記得他們的臂章上寫著“八路軍”。 記者在東趙村見到了78歲的馬尚林,當時的團長趙子炎(音)就住在他家。“他在這兒住的時候是1945年的冬天到1946年10月,40多歲,個子不高,是個長臉,警衛員叫閆成義(音),馬夫叫田文柱(音),團長經常在院里坐著,我上學回來還跟我打招呼。”馬尚林說,當時還有個指導員叫曹福田(音),后來在村里去世,還是他的奶奶捐出了自己的柏木棺材,埋在了村東。 離馬尚林家不遠有一處空地,這里曾經是清江縣二區政府的所在地。“這是馬俊波的老院,在當時的時候從這往北是深坑,坑邊上有個洞,每當有日本兵掃蕩的時候,二區政府的領導人都躲在這里,平時辦公,洞口還有掩護。”馬尚林指著一處空地說。 關于二區政府,今年81歲的村民王春秀說,當時周邊的村子都有炮樓,唯獨東趙村沒有炮樓,這里相對比較安全,并且辦公所在地平時很少有人注意。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在抗戰時期,威縣東北部設置有清江縣,后并入威縣。梨園屯一帶抗戰時期歸清江縣管轄,1945年歸威縣管轄。 村民自發為無名烈士立碑 記者隨后來到東趙村村東,已有十幾個新添好的墳頭排成兩排。據村里的老人回憶,1956年以前,這里的墳還是成片的,每個墳前有塊小木板,木板上刻著死者的名字,但是村子在1956年、1963年先后遭遇過兩次洪水,墳地所處的位置又是泄洪的必經之地,墳前的木板都被沖沒了。“早前的時候村里還保留著烈士名單,后來也是因為發大水都找不著了,曹福田的墓地離這還遠一點,因為他當時是個領導,單獨埋的。”有村民告訴記者。為了能更翔實地還原和記錄烈士們的事跡,馬東春四處走訪,找到了時任3縱7旅21團2營5連班長的路風云后人,他證實路風云曾在東趙村傷愈出院,1947年退伍。1966年,墓地由村民夏金玉個人自愿管理,現在墓地由馬海珍個人出資,馬海濱負責管理和維護,墓地曾經三次種過柏樹,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存活的不多。2012年6月,無名烈士墓修繕一事被重新提出來,得到村民的贊同和認可,馬東春和馬海珍共同籌劃保護修繕作。“我還到邢臺市和縣里的民政部門反映,讓他們知道我們村還有這么多的無名烈士被遺忘了,跑了半年多,據說上級可能撥款下來,具體能撥多少還不確定,不過總算是有了眉目。”馬東春告訴記者,今年他還要找相關的部門,把撥款的事落實,現在村民的積極性很高,有的愿意捐款,有的愿意出地,大家希望早日在這里建起陵園,讓無名烈士的精神代代相傳。 |
關鍵詞:無名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