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器官捐獻中心有望年內成立
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日前舉行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視頻會議,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全國器官移植和捐獻體系,從本月開始,人體器官捐獻將從之前的19個試點省份擴展到全國所有省份。記者昨日從河北省紅十字會獲悉,我省器官捐獻工作已陸續展開,河北省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有望年內正式成立。全省每年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約有千人,有關專家呼吁,社會各界都來重視并支持器官捐獻,讓更多“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續。 權威發布 省器官捐獻辦開通咨詢電話85989808 記者昨日從河北省紅十字會獲悉,我省對開展器官捐獻相關工作進行了部署,準備工作已陸續展開。 河北省紅十字會有關人士介紹說,河北省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有望年內成立。中心成立后,將公開專門的電話,在這個統一的平臺受理器官捐獻業務。管理中心下設專家組、評審組和勸捐員等隊伍,其中專家委員會的專家負責判定何時可以取走捐獻者的器官,此前則需要勸捐員與患者家屬進行深入溝通。“捐獻器官分配工作要由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依據相應的原則來調配。”省紅十字會有關人士介紹說。 目前,河北省紅十字會正在制定相關方案,并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接受志愿者咨詢。與此同時,為保障器官捐獻工作順利開展,河北省紅十字會也將開展器官捐獻立法調研,為器官捐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法制保證。 今年,國家紅十字會和開展器官捐獻工作的省級紅十字會將設立“人體器官捐獻基金”,用于對困難捐獻者的家庭給予人道救助。記者從河北省紅十字會獲悉,設置“救助基金”也是我省將開展的一項工作。“對于相對困難的器官捐獻者家庭,經相關委員會進行評審之后,可以對器官捐獻者逝世后留下的貧困家庭,進行人道救助。”相關人士表示,基金來源于政府扶持、醫療機構和社會捐助等。 不過,該人士表示,對捐獻者身后的困難家庭給予救助,絕不等于器官“買賣”或“交易”。因此,也需要制定公開、透明的救助制度,明確捐獻者家庭申請救助的程序,掌握適宜的救助標準等。 河北省器官捐獻辦公室已開通咨詢電話:85989808,接受社會各界咨詢。 患病者說 我們做夢都想有個健康器官 昨天下午,40歲的劉先生又一次經歷了死亡的考驗:這一次,他因一陣小小的咳嗽,而引起親人、醫護人員的好一陣子忙碌。好在,一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后,劉先生終于死里逃生。 劉先生所患的是肝硬化。去年年初在醫院,在一次咳嗽,吐血后,他被確診為肝硬化。 在醫生的建議下,劉先生隨即住院治療。一番治療后,劉先生的病情最終趨于平穩。可劉先生要想徹底讓身體康復起來,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是盡快接受肝臟移植。 根據醫生的建議,劉先生的親人們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可遺憾的是,由于劉先生所需的是O型血肝源,這種肝源是最難找的。“我們全家人都行動起來了,惟一配型成功的是父親,可由于父親已年過七旬,根本就不符合手術移植的條件。”劉先生的家人說,他們惟一能做的就是去北京各大醫院進行登記,然后等待O型血肝源。“去年中旬,我們打聽到省三院也能做肝臟移植手術就來了,可咱們省三院和北京的情況一樣,沒有肝源。”劉先生的家人說。 這一等,就是一年。這一年間,為了維持和挽救劉先生的生命,家人不僅傾盡所有,且已債臺高筑。劉先生的家人說,現在,他們做夢都想得到一個健康的O型血肝源。 劉先生僅僅是一個縮影。全省究竟有多少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記者在多方求證后,并沒有得到確切數據。不過,在采訪了省會多家大型醫院的權威專家后,記者做了一個大致的計算,全省每年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達1000人,這包括腎臟移植、肝臟移植、心臟移植及眼角膜移植等。 記者調查 小伙遇車禍生命將逝 捐獻肝臟腎臟感動省城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完成全省首例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移植手術。這也是目前我省進行的唯一一例心臟死亡器官捐贈。 事情發生在去年6月11日中午,當時省會一名19歲小伙子小張(化名)突遭車禍,隨即被送往醫院搶救。當月14日中午,昏迷中的小張病情進一步加重,只能通過呼吸機維持呼吸。同時,CT等檢查顯示為重型顱腦損傷合并腦干出血。醫院再次組織專家會診并積極搶救,但由于病情危重,小張逐漸出現重度昏迷、全身反射消失、自主呼吸消失等瀕臨死亡的臨床表現。醫生給家屬下了病危通知。 “能給別人帶來新生,也是件好事!”得知小張生命無法挽回后,他的家人代他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將肝臟和腎臟無償捐獻給社會,用于更多需要救助,且生命垂危的患者! “患者家屬同意捐獻肝臟和腎臟,請貴院速派專家并做準備!”當月14日下午,小張所在醫院的專家們通知了有肝臟移植資質的河北醫大三院。得知這一信息后,河北醫大三院副院長竇劍教授、肝膽外科專家高慶軍教授等人當晚緊急趕往小張所在醫院。在征得小張家屬的同意后,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幫助和見證下,他們于當晚將小張接到了省三院,并對其進行生命維持。15日清晨,小張的病情進一步惡化。當天10時許,醫院專家們檢查發現,小張已屬于腦死亡狀態。小張的家屬得知消息后,決定簽署捐獻器官協議。 記者了解到,正是小張所捐器官讓一名肝硬化患者、兩名尿毒癥患者重拾新生。 專家呼吁 全社會都來支持器官捐獻 包括竇劍教授在內多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器官移植醫療技術在我省已經非常成熟,非常過硬。器官移植不但能夠給予病人重生及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且成功率非常高,可就是由于器官來源異常緊張,很多患者不得不在等待中離去。竇劍說:“目前,僅在我們醫院排隊登記的肝癌患者就達200余人,如果有了器官來源,這些患者大部分都能獲救,可遺憾的是因為沒有器官來源,有部分患者要么在煎熬中期盼,要么在等待中離去。” 專家們分析說,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在我國真正阻礙器官自愿捐獻的難點并不在于經濟的問題,而是傳統的觀念。“我們傳統上忌諱在生前談死亡,而且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死后留全尸’的觀念也根深蒂固。” “當人生走到盡頭,自己的器官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即使素不相識,但只要器官還活著、有溫度,就等同于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續,也算是把自己最后的、有價值的東西回報給社會,非常有意義!”專家們為此呼吁,全社會都來重視并支持器官捐獻,讓生命通過捐獻的器官在他人體內延續。 新聞 延伸 器官捐獻延續生命 器官捐獻就是當一個人被診斷腦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生命體征時,基于個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屬的同意,以無償捐贈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贈給瀕臨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讓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那么,醫生會不會因患者自愿捐贈就放棄搶救?對于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紅十字會及多家醫院的專家們,得到的答案是“絕對不會!”專家們表示,醫生的職責就是盡一切、盡最大的努力,讓每一位尚存一線生機的患者都獲得最大程度的救治。在正式宣布臨床死亡前,無論本人或者親屬是否愿意捐獻器官,醫生都不會因此停止治療和搶救。需特別說明的是,器官移植必須是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監督和見證下進行,而與之有關的醫生是不允許參與其臨床死亡判定的。 1977年10月,開展了國內第一例人體原位肝移植 2001年7月,國內第一個施行劈離式肝移植 2004年11月,上海第一個開展小腸和肝臟的聯合移植 2004年12月,國內第一例7個臟器的聯合移植 2005年7月,國內第一例運用肝移植成功救治一名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患者 2005年9月,上海第一個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與肝移植結合 記者王鳳偉 |
關鍵詞:器官捐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