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財政獎補帶動農村公益建設 500多萬人受益
滄縣仵龍堂鄉土塔村過去道路難行,群眾戲稱,晴天是“土塔”,雨天是“泥塔”,家家戶戶備雨鞋,是出了名的不產雨鞋的“雨鞋村”。“現在的土塔村,4000多雙雨鞋‘下崗’了,村里街巷全部硬化,踩在上面,真是又舒心又踏實。”擔任了47年村會計的尚久柱說,從2008年至今,全村投入道路建設的資金比2008年以前20年總和多了3倍多。 土塔村行路難問題的解決,得益于滄州市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貫徹落實。通過農民籌資加政府財政支持的運行模式,使一度制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入不足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滄州市財政局局長鞠志杰說,“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是國家實施農村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事”,就是指農民迫切需要的、直接受益的、愿意共同籌資籌勞來辦的事;“議”就是指由農民來商議,讓農民自己主張自己決策。按照這一政策,滄州市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在農民籌資的基礎上,由政府財政按照1:1或1:2(重點村)的比例予以資金獎補。2012年,為適應新的形勢變化,農民籌資額度由每人每年不超過20元調整為30元,財政獎補力度也隨之加大。 滄州市立足鄉村實際,在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時,采取機動靈活的方法,集中財力干大事,對經過嚴格申報程序,需求資金較多且入選“省級示范村項目”的項目,不論村民籌資多少,財政方面一次性給予獎補資金30萬元;對于500人以下的小村,自籌和獎補金額較小難以建成項目的,則加大獎補力度,不足3萬元的補足3萬元,保證了小村公益事業的順利開展。 該市還注重發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輻射效應”,通過資金支持、產業引導,拓展農民的致富平臺。通過民主議事,確保群眾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選擇權。此外,還吸引大量社會資金注入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進一步拓展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空間。 自2008年“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實施以來,全市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為指導,以農民自愿、直接受益為基礎,將各種涉農專項資金有效整合,捆綁使用,統籌安排,集中投放,5年累計投入11.7億元。其中,村民自籌近3.4億元,上級獎補5.1億余元,村集體積累1.8億余元,吸引社會資金近1.4億元,興建和在建各類農村公益事業15類1.4萬多個項目,受益人口達到了500多萬人。 今年,全市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在繼續增點、擴面的基礎上,將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和村內公益事業項目,通過實行項目庫制度,對村內公益事業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并采取財政評審、績效評價等綜合手段,開展建設“樣板工程”、“樣板村”活動,進一步提高“一事一議”資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關鍵詞:農村公益,財政,滄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