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沒文化”緣于過度“商業化”
春節期間的廟會商業味越來越濃,文化味越來越淡,引發眾多游客不滿(21日《北京晨報》)。 在老一輩人印象中,傳統廟會似乎是一個展示民俗文化、體育娛樂的活動,有各類藝人奇人表演民間歌舞、民間絕活,展示傳統手藝和工藝。雖然也有各式賺錢小攤,但總不至于喧賓奪主。 如今的廟會,商業味則完全蓋過了文化味。有人形容是“烤串大會”或“小吃大集”,有人調侃是“小商品市場搬家”和“物資交流會”,而且千篇一律,陷入同質化怪圈。而民俗文化、體育娛樂、絕活絕藝等,則因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成了廟會可有可無、鳳毛麟角的“配角”。 如今的廟會為何失去了文化味?要我看,絕不是展示傳統民俗的廟會在老百姓中間已找不到市場,也不是傳統文化難與現實生活對接,而是廟會組織者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廟會,當成了賺錢工具,將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務屬性的廟會,變成了一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商業載體。 為此,地方政府應走出“誰的地盤誰主辦”和只算“經濟賬”的誤區,對廟會項目招商、價格競爭等進行必要干預,不能完全放手給市場;也有必要由政府出資,在廟會中爭取一定比例的攤位和舞臺,扶持文化團體、民間藝人在廟會上進行原汁原味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弘揚。-何勇海 |
關鍵詞:廟會,文化味,商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