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關注“中國式別離”的最大問題
《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創造公平求學、升學環境,才能緩解“中國式別離”。眼下的問題是,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該如何緩解? 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回鄉過年者陸續返城。一年一度的相聚、一年一度的別離,這被網友們稱為“中國式別離”。 現在網上熱議的都是在城市工作者不舍老父、老母——那么,對未成年人來說,“中國式別離”則有著諸多無奈。父母無法把孩子帶進城里求學,只有舍下孩子進城;或孩子雖然在城市求學多年,可因為無法在城市升學,只有從城市返回老家求學。這是“中國式別離”的最大問題,也是與其他國家的離別最大的不同——在其他國家,成年子女與父母也是聚少離多,不可能一直在一起工作、生活,但未成年子女通常不離開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法律規定監護人必須履行監護責任。與此同時,政府也為未成年孩子隨父母流動創造好的求學、醫療保障、社會福利環境,讓孩子擁有完整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每一次春節,對于留守兒童來說都可能是一次心理沖擊。全國婦聯曾呼吁,進城務工人員把孩子帶在身邊。可是,他們不是不想帶,而是沒條件帶,或環境不允許帶。2008年,國務院明確要求各地政府以“流入為主,公辦為主”的原則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求學問題。可這一政策在一些地區并沒有落實,不少地方對隨遷子女求學還設置了相應的門檻。 這僅是接受義務教育,接受義務教育后的考試升學問題,對進城務工人員是否帶孩子進城影響更大,這一問題,即異地高考(以及異地中考)在去年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客觀而言,全國各地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或原則性意見)有著進步意義,但這離全面解決問題遠遠不夠。 從長遠看,只有創造所有孩子公平求學、升學的環境,才能緩解這種“中國式別離”。而眼下十分迫切的問題是,對于幾千萬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該如何緩解?當地政府、社區、學校有何作為?-熊丙奇
|
關鍵詞:中國式別離,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