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河北蔚縣暖泉古鎮:書院配古堡 打樹花叫絕
江南的四大名鎮,或以小橋流水的韻致,或以粉墻黛瓦的嬌澀,一顰一笑,都給人留足了印象。而河北蔚縣也有一全國歷史名鎮,叫暖泉。暖泉鎮名揚天下的,在書院,在古堡,在樹花。這三樣,都獨獨與江南的不同。春節期間,記者探訪了這個北方古鎮。 暖泉書院 出蔚縣縣城向東行十數里,便到了暖泉鎮。暖泉因泉水而得名,據《蔚州志》記載:“其水澄清如鑒,三冬不凍,故云。”據暖泉鎮宣傳委員張永介紹,兩泉最有名者為逢源池水,泉水經東西兩龍口相向而出,環村緩流,澆灌著鎮區南的數百畝菜園和稻田,最后流入鎮區東南的壺流河水庫,數九寒天暖泉水流出1.5公里內也不結冰。 在逢源池的南邊,有一個書院,也稱暖泉書院。在書院的東北角,是一座塔樓,叫魁星樓,樓為三層,底層磚結構,上兩極為木結構,頂式四角攢尖。整個建筑精巧細致,顯得十分簡潔。 據當地一位老人講,原書院中有一主體建筑——涼亭,泉水從地下穿亭而過,亭前有一過流水井,石砌八角形,故稱八角井。“水過涼亭八角井”是蔚縣“八大勝景”之一,可惜已毀。老人講,已毀的涼亭上原有一副抱柱聯:“五六月中無暑氣二三更里有書聲”。 張永介紹說,暖泉書院的建造者是元代工部尚書、建筑專家王敏。他說,王敏是蔚州暖泉人,曾任元朝工部尚書。他一生勤敏好學,為培養家鄉人才,并希望他們在科舉中奪得魁星,特建此書院。 據了解,暖泉鎮人杰地靈,從書院走出來不少才子,如明代兵部侍郎張邦齊。受此影響,清朝蔚縣還出過兩位大人物,一個是被史家譽為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樞,一個是禮樂學家李周望。還有一位當代的蘇大迷,張永講,1954年斯大林逝世,蘇先生撰寫“雄心蓋瀛環,只恨未能勤內典;藥方盈世界,誰憐不早覓良醫”的挽聯一副。鎮領導感覺不錯,逐級上報;最后經外交部轉交蘇駐華使館,蘇共為中國一介平民的真摯情感而感動,成為中蘇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記者下午來到時,書院廣場早已不再寧靜,只見捏糖人的,賣糖葫蘆的,雜耍舞獅的,牽狗遛彎兒的,一切人聲鼎沸,熱熱鬧鬧,好像因為緣了暖泉,古鎮的人早已經過了嚴冬。 西古堡印象 暖泉有“三堡六巷十八莊”,據蔚州博物館館長李新威介紹,暖泉古鎮有八個古村堡,目前均保存完好,“連堡成鎮,堡中套堡”,兼有人居和軍事防御的雙重特點。其中,中小堡、西古堡、北官堡“三堡”歷史尤為久遠。中小堡在東,西古堡在西,北官堡則位于古鎮的東北部。“三堡”之中,中小堡離暖泉的水源地逢源池最近。據說,昔日的中小堡外綠柳蔭蔭,一派江南水鄉景色。至今,在北堡門外,一株被稱為“中國第一獅子柳”的千年古柳還在獨自回憶著曾經的繁盛。 據暖泉鎮副鎮長王燕云介紹,“三堡”中最有名的就是西古堡,它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順治年間又在南北城門外增建兩座甕城。西古堡的堡門、城樓是磚木結構,南北甕城均開東門,磚券拱基上有歇山式或十字脊城門樓,有“虎抱頭”之說。北甕城原有九天閣等古建筑。南甕城古建布局靈活且豐富多彩,有殿堂、樓閣、戲樓、地藏寺等古建筑,被譽為“天下第一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西古堡現存古式民居院落180所,其中較大的連環套院5所(亦稱九連環院)、小巧規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觀賞研究價值的古民房246間,這些院落或九進九出,或四進四出,多個院落相互貫通,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被稱為“連環”。 記者隨導游小宋走進一個九連環套院。這個套院,目前是西古堡村委會所在地,雖然現在這些院落被分隔成了多個院落,但行走其中,一式的青磚灰瓦、木制格窗、木雕彩繪和青條基石,根據隔墻的痕跡,仍然能讓游客感覺到“連環”的奇妙。記者發現在一處用磨磚對縫的手法砌起的院門額楣上,題寫著三個字:“小自在”。導游解釋說,神仙是“大自在”,佛曰“觀自在”,而這里的主人自稱“小自在”,可見其歷經滄桑之后的通達平和。 踏著磨光了的石路,走在西古堡的街上,最讓記者流連的,是西古堡滿街滿巷的燈籠。這些燈籠,顏色不同,樣式也各種各樣。而這些燈籠又每每以剪紙做裝飾,蔬菜燈,水果燈,生肖燈,臉譜燈,應有盡有;燈有大有小,有的是專為小孩兒做的。掌燈了,遠遠的,一群嬉戲的小孩,人手挑一盞燈籠朝你走來,配上蠟燭,搖曳的閃亮,影影綽綽,面對他們,游客恍若回到了往昔。 西古堡還有一個叫絕的是她的小吃。導游小宋說,暖泉風味小吃種類繁多,久負盛名,基本代表了蔚縣的風味,其中最著名的有“哈猴”包子、水晶粉坨、蕎面、小米煎餅、五香豆腐干和五香騾肉等,有的已失傳,但大多還在流傳。 走進一家小店,記者隨幾位朋友每人要了一份苦蕎面,苦苦的味道,涼爽而滑溜,仿佛一下子將春節幾天來所吃的油膩滌蕩殆盡。還有叫絕的,是“糟豆腐”,顏色和形狀都與臭豆腐相似,但砸吧砸吧嘴,一股特殊的香味兒還久久濃在嘴里,沒有一點臭的味道。據主人講,這是他們家的獨門絕活,已經流傳了上百年,天下沒有第二家。 天下奇絕“打樹花” 暖泉鎮以“打樹花”而出名,“樹花”是暖泉的象征,被稱為“天下奇絕”。春節期間,記者再次見證了這一獨特的民俗活動。 據河北省“打樹花”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王德師傅稱,打樹花一要有力量,二要有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膽量,因此被稱為“勇敢者的游戲”。 晚上7點,在樹花廣場,隨著一聲“打樹花嘍”的吆喝,舞臺上,兩個巨大的電子屏從中間徐徐打開,一座高大的“煉鐵爐”矗立中間。打樹花首先要舉行祭爐儀式,擺上水果和糕點,伴隨著高亢而激昂的舞蹈,祭爐是一項很莊嚴的儀式,一是為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二是為表演藝人祈求平安。因此,祭爐儀式,還是讓每一位觀眾感到古老而神圣。 打樹花開始了。先是兩三個樹花藝人上場,只見他們個個手持柳木瓢,反穿羊皮襖,頭戴大草帽,站在仿制的“北官堡”城門前,將高達1600℃的鐵水奮力上潑,滾燙的鐵水遇到冰冷的城門,霎時四濺,火樹銀花,成萬種奇觀。 最精彩的是傳承人王德上場。隨著同伴抬上通紅的鐵水,王師傅彎腰舀起一瓢鐵水,奮力向城門甩潑。剎那間,鐵花炸裂,急如千軍萬馬,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千姿百態,如孔雀開屏,又似星河傾落。只見王師傅變換著手法,忽急忽緩,一瓢瓢潑向空中,仿佛人間仙景。難怪民俗大家馮驥才先生也贊不絕口,說,“中國人過燈節的風俗成百上千,河北蔚縣暖泉的打樹花卻獨一無二。” 在現場,一位來自深圳的游客興奮地說,以前只是聽說,看了才知道什么叫震撼! 當晚,一位保定小伙顯然被藝人們的表演所感染,在藝人們的指導下,他自告奮勇上臺秀了一把,雖然甩出的樹花不成形,但為他的精神所感動,還是引起了大家的喝彩。 據樹花傳承人王德介紹,小伙子每次舀起的鐵水也就一斤左右,而他們每瓢都在五六斤多。 王德回憶說,文革“破四舊”時,“打樹花”一度被禁止。有一年,父親自制了一個小鐵爐,準備在自家表演,但不知怎的,被“上面的”知道了。他說,當時多虧了一個好心的副鎮長通風報信,父親將剛剛煉好的一爐鐵水藏在豬圈里,這樣才躲過了一劫。 暖泉鎮鎮長張應紅介紹說,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買不起煙花,卻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了靈感。他們將熔化的鐵水潑向古堡城門上方的磚墻,鐵水便似朵朵煙花般盛開,美麗而壯觀。這種特別的“樹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漸漸勝過了燃放煙花的富人。因此,每逢過年,暖泉鎮便有了“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張應紅說,今年初三到初五,共演了三場,場場爆滿,共有超過6000多人觀看了樹花表演,光門票收入就上百萬。他說,如今,樹花表演同剪紙一樣,已經成為當地的一項重要產業。他還告訴記者,暖泉有500多年的建鎮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民俗獨特,“打樹花”更是一朵民俗奇葩,暖泉離不開“打樹花”。2011年“打樹花”還同“蔚縣古壁畫”、“蔚縣常平倉”兩大文化遺產項目一起獲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
關鍵詞:蔚縣,暖泉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