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群眾一起過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逢春節,無論關山萬里,還是頂風冒雪,兒女們都要趕回老家陪父母過年。一掛鞭炮響出歡快,大紅福字貼出喜慶,滿桌餃子吃出吉祥。 當人們都在往家奔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領導干部,卻在從家往外趕,去和群眾一起過年。他們心中有小“家”,也愿意陪著家人過年,但更牽掛著大“家”。他們把群眾當親人,把老百姓的家看作自己的家。 去大“家”過年,展現了共產黨人的親民情懷。這是因為黨的領導干部明白“自己是誰,為誰,應該干什么”;因為他們把人民群眾視為“爹娘”。小平同志曾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陳毅詩言“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習近平同志也表示“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說白了,人民群眾就是衣食父母,就是“爹娘”。越是過節,越應該記掛群眾。 與群眾一起過年是黨的優良傳統。當年毛主席在延安時,每年春節都在棗園的小禮堂請村里人吃飯,和每個人握手,給大家敬酒。焦裕祿過年總是牽掛著老百姓,尤其是那些五保戶、孤兒等困難群體能不能過年,怎么樣過年。“與群眾一起過年”不是“作秀”,不僅是給群眾“送溫暖”,更是去聽聽群眾的所思所盼。干部坐到百姓炕頭上過年,問冷暖,聽苦衷,推心置腹,尋計問策,就會讓群眾的心頭溫暖起來。 過年“拜官”還是“拜民”,反映出不同的執政理念與作風。不必諱言,近些年來,有些干部“養白了,吃胖了,把百姓‘爹娘’全忘了”。過年喜歡往上級領導、老板家里跑,在他們心中,“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攀窮親找麻煩,交老板多方便”。“拜民”還是“拜官”,雖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可鑒別出“眼睛向下”還是“眼睛向上”,區別開“官老爺”還是“民之仆”。誠然,領導過年都很忙,抓安全,想穩定,還要考慮節后工作怎么干。但千忙萬忙,聯系群眾是“第一忙”。抽出時間和精力深入群眾去過年,“帶著感情,帶上問候”,坐在百姓炕頭上過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底數也清了,辦法也有了,群眾氣順了,力量凝聚了,根本不愁來年工作推不動。 與群眾過年應成為一種親民常態。“群眾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眾的心中就有多重”。過年先想到百姓,趕到大“家”去聽聽百姓的“最盼、最急、最憂、最怨”,既是本質要求,又順民心民意,理應成為常態。年不能天天過,但群眾卻要天天聯系。百姓需要我們,為官才有價值;群眾擁護我們, 政權才會牢固。接上百姓的“地氣”,執政才有“底氣”。真心把群眾當成“衣食父母”親之、敬之、愛之,群眾自然歡迎這樣的領導多來坐坐、常來過年。 新桃換舊符,東風滿眼春。人心得失,存亡攸關。當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了,老百姓就會心向黨,聽黨話,跟黨走。 |
關鍵詞:春節,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