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50余村民自發守護“城市之肺”
近日,記者走進廊坊市落垡鎮東張務濕地,一派寧靜,水面冰封,銀裝素裹,蘆花飛舞。不遠處冰面上,距離成群蹦跳雀躍的喜鵲不遠,幾個身穿制服的人正在巡視,他們是東張務濕地保護小組成員,這個小組曾成功阻止幾千只山鳥被捕殺,救助了白鷺、黃尾鶼等十余種珍稀鳥類。 據安次區水務局工程技術人員孫夕利介紹,東張務村西的濕地,是京津地區特別是廊坊地區少有的一塊大規模天然濕地,濕地面積約有2300畝,地處于龍河下游,區域內有荷花塘500畝,蘆葦蕩500畝。這里野生魚類豐富,有泥鰍、草魚等十幾種,還是各種鳥類的繁殖棲息地,野鴨、白鷺等水鳥超過5000只,候鳥近萬只,每年春天還會引來遷徙的白天鵝在此停留一個月。“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對于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以及凈化水體、排毒降污有重要作用,同時,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孫夕利說,“濕地還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保護工作不可或缺,我曾專門就這片濕地的保護利用發表過論文。” 與孫夕利一樣意識到應該保護這片濕地的,還有東張務村的村主任王洪建,今年33歲的王洪建是濕地保護小組的發起人。他介紹說,濕地保護小組完全是村民自發成立的,一沒工資、二沒經費,為方便成員執勤,他自掏腰包給小組成員買了制服,“從2009年在村‘兩委’班子開始發起,到2012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有成員50余人。”王洪建感慨地說,“我們東張務村濕地可以說是‘廊坊之肺’,保護好它責無旁貸。我們不光是保護鳥類,更重要的在于要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今年88歲高齡的于寶玲,是濕地保護小組成員中年齡最大的。“這里成群的候鳥近萬只,每年春天還會引來遷徙的白天鵝在這里停留一個月。夏天的時候,濕地風景美如畫。滿眼翠色,成片的蘆葦,小風吹過,水面上有碩大的蓮葉,水中能看到小魚嬉戲,不時還能蹦出水面探個頭。水面上有很多水鳥,有的在蘆葦深處婉轉鳴唱,有的變著隊形在天際盤旋。”于寶玲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著這片土地,他說,“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如今也想為濕地做點貢獻呢!”每天,他都會騎上自行車,繞著濕地附近轉轉,看看是不是有捕捉、毒殺鳥類的。 濕地保護行動得到了眾多村民的支持。村里的小伙子每天到廊坊市區打工,會比上班時間早一個小時從家走,晚回來一個多小時。大伙都要騎著摩托車圍著濕地轉上一圈,看看是不是有人在捕殺鳥類,破壞濕地。“從2009年到現在,我們濕地保護小組共阻止了幾千只山鳥被捕殺,救助百余只野鴨,確保了十余種鳥類的安全。”王洪建說,他們的保護行動會一直堅持,爭取更多地保護好這塊生態勝地。(記者 程建輝 通訊員 高靜) |
關鍵詞:濕地,保護,廊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