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晚該如何“對接”觀眾胃口?
壬辰年臘月沒有三十,二十九晚上就是除夕了。也就是說,離央視春晚跟觀眾見面只有十天了。作為國人乃至全體炎黃子孫的“新年娛樂盛宴”,央視春晚在國人春節期間娛樂文化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然而,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帶來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多元化的現實,以及民眾娛樂方式多元化的挑戰,使得“三十而立”的央視春晚有點兒疲于應對。 雖然每年央視春晚很早就進入籌備階段,并且借助央視的雄厚資源和寬廣平臺,吸引了眾多娛樂明星,且高科技的發展也對舞臺設計等硬件方面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支持,這顯然非30年前央視春晚相對“寒酸”的情形可比。但,相對于央視春晚的進步,民眾娛樂需求提升的速度顯然更為快捷。從以往來看,雖然從年中人們就開始議論春晚且充滿期待,但在春晚之后還是會紛紛“吐槽”、諷刺甚至批判,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講,“吐槽春晚”已經超越春晚節目本身成為另一個娛樂看點,這種“吐槽”甚至可以延續到下一屆春晚開始籌備。 蛇年春晚也經歷波折。“小品王”趙本山最終退出春晚舞臺讓許多人惋惜也讓許多人欣慰,“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首登春晚舞臺則明顯讓人充滿期待,通過“我要上春晚”選拔的“好聲音”歌手能否真正帶來“好聲音”,圍繞蛇年春晚的“新意”期待似乎僅限于此。至于其他的歌舞、雜技以及相聲小品的幾張“老面孔”,人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波瀾不驚。據報道,央視春晚已經有意讓郭德綱“代替”趙本山成為春晚舞臺“娛樂效應”的集中爆發點,這個目標能否實現有待觀察。人們擔心的是,自稱本人相聲“只負責搞笑”的郭德綱,在央視舞臺上能否延續其一貫調侃甚至諷刺的辛辣風格,是否會受到央視春晚主題價值觀的“形格勢禁”而讓作品的諷刺和娛樂“笑果”打了折扣? 從往年經驗來推斷,人們期待春晚看過之后又“吐槽”春晚的情況,無疑還會出現。作為面向全國觀眾乃至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春節娛樂盛宴,央視春晚有著自身的難處,因為要兼顧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人群的娛樂喜好,眾口難調,難免會忽略了某些人的觀感需求。這一點上,相對于地方衛視春晚面向地域特色,更能滿足觀眾娛樂需求的靈活性,央視春晚的“短板”顯而易見。此外,春晚娛樂節目該如何定位?娛樂性和思想性哪個方面該優先考慮?因為有些人只是簡單的娛樂即可,有些人則要求節目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就像影片《一九四二》和《泰囧》,分別收獲了不少的贊揚,同時也難免被“拍磚”。做到娛樂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春晚節目和賀歲電影一樣,都面臨著不小的難度。 央視春晚走到今天,整整30年了。“三十而立”的央視春晚,該如何適應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文化精神需求?“硬件”諸如舞臺設計當然需要先進科技提供支撐,但節目等“軟件”方面的提升才是根本。毋庸置疑,春晚節目需要從3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汲取營養素材,從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中尋找答案,從社會熱點話題中尋找靈感,撲下身子接近地氣,感受社會發展大潮給人們帶來的多方面深層次影響,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產生“心靈共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草根提供展現的舞臺。從旭日陽剛、民工街舞團到“大衣哥”朱之文,央視春晚已經開始接地氣,今年的“好聲音”是否會帶來新的驚喜?央視春晚雖然只有30歲,但很多“老面孔”上了有20多年,即便是魚翅,光吃也會吃膩的。健全央視春晚演員的新舊交替機制,吸收更多有發展前途的新人登臺,這不僅是給新人展示的舞臺和空間,也是給央視春晚注入“新鮮血液”,對于央視春晚走好“三十而立”之后的每一步具有積極意義。 |
關鍵詞:央視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