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誤讀“哄搶”血汗錢
3日下午,在上海北翟路附近,農民工秦某拿著近1.7萬余元工錢準備存入銀行,但錢不慎撒落,被風吹散,遭到路人“哄搶”。他自己撿回3000元,半跪乞求下,路人還回700元。據報道,有些撿錢者還回錢,還有很多愛心人士捐助,不過仍有萬余元下落不明。 漫畫/王成喜 一次意外,催生出一場道德路演:一邊是路人瘋搶;一邊是當事民工的跪求與慟哭。兩相對照,不免讓人感到悲哀。哄搶行徑,向來為輿論所譴責。 民工的血汗錢被“哄搶”,確實刺痛人心。不少人追根溯源,搬出“法不責眾”“集體無意識”“責任分散效應”等說法。對亂象歸因,確實不乏反思之處,但就這起“哄搶案”來說,比結論先行更重要的,不是在“素質論”上做文章,更不是地域攻擊,而是對碎片化真相進行梳理。 據上海一民警透露,從監控看,“哄搶”定性未必確切,因錢撒落的覆蓋面較大,又逢紅綠燈交替,場面失序,有些撿錢者不知把錢還給誰。事實上,在現場,不少好心人就幫忙撿錢,及時歸還。盡管還不知未還者究竟是不愿還還是不能還,但肯定的是拾金即昧者固然表現差勁,可未必有代表性。個體道德認知參差不齊,再正常不過。若只因某些人撿到錢據為己有,就輕佻得出“社會道德下滑”的命題,也許是以偏概全。(佘宗明) |
關鍵詞:哄搶,工錢,農民工,撿錢,血汗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