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敘事何以落入同一陷阱
3日,河南某媒體對連霍高速事故的報道被網友大量轉發,網友總結稱,該報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為表揚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沒有出現一次傷亡人員或家屬的名字。(4日《新京報》) 不合時宜的文本措辭,將一篇尋常不過的報道推至風口浪尖。一時間怨怒所指,言其“借悲劇表功”、諂媚、冷血等。當然,此類事件,公眾經歷多次,只是一次次炮轟,仍未讓“事故敘事”學會輕重分明、溫暖節制……總有敘述者掉入同一個陷阱,即便那副冰冷無情的模樣并非出于本意,但其所造成的傷害,所引發的反感卻是真實的。 無疑,千字塌橋報道,是又一個失敗的樣本。全文1300字,竟有1134字表揚各級官員,儼然將“事故說明”變成“點名表彰”。此般行文路數,全然不見對生命的尊重,只有對公權者的討好。立場失衡,視角偏頗,對那些焦急等待消息的民眾來說,感受可想而知。大家的基本判斷是,當官話套話霸占大部分篇幅,必有眾多真相和細節被忽略、被掩埋。 長久以來,堅硬、冰冷的事故敘事折磨著公眾神經。無論是一些官方通報,抑或是一些媒體報道,但凡涉及突發意外,便時常輕重不分。這一吊詭的現象,實則緣于某些職權部門仍舊抱持舊有觀念,認為放出各種正面信息(如官員組織搶險),就能沖淡事故本身的悲情——在該思路中,毫無實質的官話套話,被誤解成可以“安撫人心”的詞句。 但從現實反饋來看,一攬子官話套話、所謂的“正面信息”,不僅未能有助于安撫民眾情緒,反倒進一步引發質疑與不滿,可謂適得其反。事實上,每每事故之后,頻繁出現的“高度重視”、“坐鎮指揮”、“重要指示”等詞語,已然失去了文字的生命力,而退化成一種程式化、臺面話式的表達,鮮有人文精神與情感溫度可言。在日前《人民日報》征集最反感官話套話的活動中,“高度重視”等詞匯入選,也反映了公眾對此類語言的極度反感。 “千字塌橋報道表揚16位領導”,全社會聲討這荒誕一幕,也是在重申某些被模糊的規則。其一,民眾因事故而產生的情緒波動,必須被理解、被尊重;其二,官方、媒體在關于事故的敘事中,理當以呈現事實、關注當事人為先;其三,事故之后,責任認定之前,急不可耐地“自我表功”是可恥的。眾所周知,事故救援不過是應有之義,而非值得夸耀的功績。(蔣璟璟)
|
關鍵詞:連霍高速,交通事故,河南省委省政府,表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