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做親情題:“一年陪父母多少天?”
“回家過年!”老家靈壽的劉女士說。
張先生說,要回家為父母做做飯。 春節回不回家?網上一筆“親情計算題”告訴年輕人,一年中陪父母的時間少得可憐。不要猶豫了,回家過年,多陪父母幾天。 緣起 “親情計算題” 難以計算父母恩情 生長在秦皇島一個小山村的80后年輕人謝先生,大學畢業后留在了石家莊,7年中與父母團聚時間只是每年的春節長假。去年女兒出生后,謝先生則變得更為忙碌,“女兒太小需要照顧,今年不準備回家了。”但是做完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那道“親情計算題”后,謝先生動搖了。 “這道‘親情計算題’中設計的情形,與我的近況相似。”謝先生告訴記者,題中假設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掉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謝先生動情地說,他算了算,除去在路上的時間,在家只能住5天。而這5天里,除去吃飯、睡覺,就是走親訪友以及和同學聚會,真正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不足24小時。 “這樣一計算,會啟動我與父母直接的感應裝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作為。”謝先生說,他已經購買了回家車票,放假后便回家與父母團聚。 調查 10個年輕人 全年陪父母不超3天 昨日(4日),記者隨即采訪了10位年輕人,均表示一年到頭真正陪伴父母的時間不超過3天。其中,6位家在外地的年輕人表示,由于路途遙遠,每年回家次數不超過兩次,除了同學聚會,就是走親訪友,陪父母的時間是少之又少;而另外3名家在本地的年輕人則表示,雖然與父母同在一個城市,但是除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很少有時間坐在父母身邊說說話、聊聊天;還有1名家住郊縣的年輕人則表示,父母在,不遠行,當初就業時,他放棄了到其他城市,選擇留在父母身邊,并且節假日經常回家陪伴父母,但是隨著事業的發展,回家陪伴父母的次數也在減少。 愿望 過年給父母做飯 老家藁城的張先生今年36歲,在省會做房地產工作,繁忙的生活讓他無暇顧及家中的父母。“一年只能回去兩三次,每次也就在家待一兩天。”張先生和記者算了一筆賬,按三個月回去一次,每次在家兩天來算,除了過年,張先生一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十天。 今年春節,張先生計劃一放假就往家里趕。“回家后要盡量陪著他們,給爹娘做做飯,讓他們休息一下。” 陪父母買年貨 某大型超市的門口,記者見到了陪父母買年貨的閆先生。頭發花白的父母笑吟吟地跟在兒子身后。閆先生的母親告訴記者,“這一年也就過年能見到人影!” 閆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因為業務需要長期在南方。“印象中,從上大學后就沒有在家超過一個月。”閆先生語氣中帶著深深的遺憾。“我的工作短時間內不可能變,只希望父母身體能硬朗些。” 苦盼 “數著日子,盼兒子回家” 在年貨市場上,一對老夫妻相互攙扶購買年貨的一幕吸引了記者眼球。他們僅有一個兒子,遠在廣東工作,由于平日工作繁忙,兒子只有過年時才能與他們老兩口團聚,“一進了臘月,我們數著日子,盼著他早日回家過年。” 在一家賣糖果的攤位前,這對老夫妻停下了腳步。“兒子小時候最喜歡吃這種糖,咱們買一些等他回來吃。”說起兒子,這位母親滿臉洋溢著燦爛的笑。“趕緊買吧,一會回家我還要做兒子最愛吃的燉肉。”老父親說,兒子都已經30歲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依然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說起與兒子團聚的日子,這對老夫妻搖著頭嘆息說,每年都會為他準備很多食物,但是兒子回家的時間只有五六天,除了同學、朋友聚會,在家吃飯也不超過10頓。“陪我們聊天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老父親說。 呼吁 父母漸老,盡孝要早 河北經貿大學喬蕾老師說,對很多人來說,盡孝永遠是“未來時”和“未完成時”。如果明晚可以休息,我會給爸媽打電話問候他們;如果周末沒有應酬,我會帶著妻兒回家看看他們;如果我有了閑暇的時間,我會帶著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出去旅游;如果我有錢了,我要買套大房子把他們接到身邊……喬蕾老師表示,有很多人總覺得陪伴老人“來日方長”,以至于陪伴父母的計劃總會一推再推。殊不知,父母會在兒女的忽視中快速老去,那原本就有限的親情數據,也會在兒女的賬本上不停遞減,有朝一日就有可能會歸零。 有網友表示,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輕人,抓緊時間背起行囊趕緊踏上歸程吧,陪伴家中的父母,才不會讓自己留下遺憾。” 文/圖記者董昌謝鑫名 實習生孫嘉慧齊京赫琦段雨彤
|
關鍵詞:親情,回家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