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治不了“打車難”
《新聞晨報》29日報道,目前在上海,手機打車軟件頗為流行,乘客在輸入起點和目的地后,選擇自愿支付小費,出租車司機根據小費多少選擇訂單。打車軟件的某些“好處”顯而易見:可以解決“打車難”背后的信息不對稱,讓司機和乘客都不再靠“等”,能大大提高打車效率。 但也要看到,打車軟件極可能擾亂市場秩序。一方面,在高峰期,使用加入了“給小費”功能的打車軟件,打車有可能會變成“拼錢”游戲。試想,當司機可根據乘客支付的“小費”多少決定接單與否,打的不就變成了“價高者得”嗎?這不僅屬于變相漲價,違反了出租汽車營運收費應統一制定、不得議價競價等規定,而且會助長的哥拒載和挑客之風。 有人會說,乘客可自愿選擇是否支付小費啊。但事實上,市民和媒體記者體驗后發現,在“僧多粥少”情形下,司機“更愿接長差、高小費單”,乘客“小費給得越多,高峰時越容易打到車”。所以,這種表面上的自愿,只是無奈之舉。 另一方面,打車軟件為“克隆車”和“黑車”運行提供了便利。據報道,任何司機和乘客都可下載打車軟件,下載軟件時輸入的信息可隨意設置,與行業的司機信息并不聯網,冒牌司機也就無法認證,這就為“克隆車”和“黑車”打開了方便之門。 出租車是服務行業,也是公共資源。當“拼小費”打的成為大規模做法時,其公共服務性從何談起? |
關鍵詞:打車軟件,打車難,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