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平:科研“落地”才有價值
“我們用了十年時間追蹤危害糧食作物的病蟲害,現在許多病蟲害機理澄清了、防治體系成熟了,但推廣應用還是個問題。”1月28日下午,省人大代表、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植保室主任董志平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一談到病蟲害研究,語速也加快了不少。“我建議,應在玉米苗期給予補貼,解決近年來頻發的病蟲害問題。” 近年來,董志平帶領團隊完成了小麥、玉米和谷子的病蟲害防治原色生態圖譜,為這些作物病蟲害的防控和治理提供了翔實的理論依據,并獲得國家和我省科學技術獎項。“但我想,科研成果的價值不能只寫在論文里和證書上,而是要體現在大田里。不能幫助農民獲得豐收的農業科技成果,有什么意義?” 2005年的一天,董志平在玉米地里觀測到一種罕見蟲害。“我們在全世界第一個發現了二點委夜蛾,并預判這種蟲害將在未來大面積爆發。”董志平帶領團隊經過幾年潛心研究,揭示出這一蟲害的特性、發生規律及防控措施。“去年我省二點委夜蛾蟲害發生面積達1100萬畝左右,但因為有了我們的防控預案,蟲害對玉米的損害已大幅削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這對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董志平說,“搞應用研究,就是要以市場需要為導向,靶子瞄得準,科研工作才真正有價值。” |
關鍵詞: 代表,董志平,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