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狀態”里的GDP情懷
截至目前,除黑龍江外,其余30個省份的年度經濟數據皆已揭曉,廣東GDP連續24年位居全國首位。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內蒙古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這6個省區市已進入發達狀態。專家稱,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對拉動老百姓收入作用不大。(1月29日人民網) 人均GDP破萬、6省區市進入發達狀態,傳至沸沸揚揚的“粵蘇之爭白熱化”,每年的GDP數量,總能占據媒體空間,同時也能占據大眾的話語空間。言必稱破萬,其中充斥榮耀和自豪;傳統“GDP思維”的光環,總能讓人心振奮、或鼓或呼。但針對GDP節節高的質疑和反思,每年也是被數度重申———比如,何時人均收入能向人均GDP看齊,大頭都能流進老百姓的口袋? 自1993年實行干部考核體制以來,地方GDP便成評價政績的主要標準。如斯,GDP數字漂亮與否,成為各地發力掰腕、暗中較勁的關鍵。所謂“粵蘇之爭”、5萬億梯隊等,實質上仍然是“GDP思維”主導。然而,并不是每個公民都知曉其中利害——— GDP思維表面上看是重視社會發展,但數字好看、連年攀升,實際上與“民富”甚少關聯;另外,GDP思維還會帶來系列“負外部效應”,比如盲目“發展”、公權濫用。 人均GDP過萬、六省區市進入“發達狀態”,這光環看起來如此耀眼,并能帶動情緒波瀾。但若理性評估,怕有些矯情姿態。各地以GDP為榮,皆因GDP是政績標準;但進入“發達狀態”,就果真能和發達生活水平一較上下?恐怕不能。 郎咸平曾有一套“二元經濟理論”,其中分為過熱部分、過冷部分,而過熱部分便是地方政府推動的以GDP為主的發展理念之下的一些行業、企業和部門。 這或許能起到啟示價值,GDP數據無論如何漂亮,也大都基于大量“鐵公基”建設、大拆大建,所以在財富榜里,國企、央企等一些部門,往往獲利最大;而真正能讓公眾錢袋“鼓起來”的實體企業等,卻連年陷于生存危機。這個問題并非秘聞: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均收入占GDP比重小,那陷入“發達狀態”里的,也僅是有一腔熱血沸騰的GDP情懷。 長久以來的GDP思維,令社會矛盾變得日益尖銳起來。“發達狀態”和“粵蘇之爭”,也不過是陷于傳統思維,莫名讓人涌起的一腔情懷。如今,高層頻頻新政,也當不能忘掉重申“去GDP思維化”。正如法學教授張千帆所言,GDP思維一日不除,“維穩”將會越維越不穩。 |
關鍵詞:發達狀態,GDP,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