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張敏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從國情來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明顯提高,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同時還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中資源短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日益突出。 從資源狀況來看,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2000年后我國的能源消費進入了高速增長期,以“十二五”GDP年均增長7%、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7%、能源彈性系數為0.51計算,到2015年,我國需要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將達到41億噸標準煤,到2020年將至少達到47億噸標準煤。但是,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總體明顯偏低,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要降低能源消耗、開發新的綠色能源,必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從環境狀況來看,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逐年上升。2010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6654.2億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逐年增加,占GDP比重呈上升趨勢。污染治理成本已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成本,同時也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受到明顯挑戰。減少污染、降低治污成本,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從科技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主要通過大規模引進技術、以市場換技術等方式來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產業依賴外來技術、缺乏自主技術支撐的弊端逐步顯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要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度重視和發揮科技在調結構、轉方式中的作用,把創新驅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一以貫之、長期堅持。 第二,從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00-5000美元時,是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同時也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個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化最為活躍,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出現遞減趨勢,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將明顯上升。 處于這一經濟發展轉型期的國家往往會出現兩種發展前景:一是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并堅持自主技術創新,以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進步,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一是滿足于技術引進以及資源優勢,不重視自主技術創新,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甚至社會動蕩不安。可見,產業的升級發展,光靠引進外資而自己沒有自主創新能力是不行的。發展經濟學中的“資源詛咒”現象表明,資源豐富的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往往慢于資源貧乏的經濟體。這是由于不少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容易過于依賴資源,缺乏科技創新動力,資源豐富反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限制作用。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關鍵詞:科技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