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房里十幾個工人喝白酒御寒
在這個格外寒冷的冬季,不給力的暖氣令許多家庭感到難熬。然而,能守護在家人身邊相擁取暖卻成為一些人的奢望。這些人當中,就有身負家庭重擔來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近日,本報記者探訪了多處工地,直擊工棚里的冷暖生活。 十幾個人一間屋,晚上喝白酒御寒 省會建設大街某工地里,李雙義和一班兄弟承包了這個樓盤的地基支護工程。過年之前,這是他們最后一個活兒。 李雙義住的是兩層的簡易房,就在工地大坑旁邊,有近30個房間,在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兩張大通鋪睡著11個人。屋里沒有暖氣,唯一的取暖設備是吊在房梁上的取暖燈,供暖、照明兩用。屋里沒有真正意義的床,兩張通鋪都是用幾塊板磚支起來的,上面一個挨一個地放著民工的被褥,頭頂上拉根鐵絲,上面搭著毛巾和換洗的衣服。 記者走進工棚時,李雙義和5名工友已經起床,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個特大號的太空杯,杯里的水熱氣騰騰。李雙義告訴記者,中午吃完飯他和工友們都會“迷瞪”一會兒。一般不脫衣裳,鋪上褥子,再裹上一床棉被,不太冷就行。但睡醒了鉆出被子就得喝點熱水御寒。 記者用溫度計測量了工棚內的溫度,顯示是14℃。李雙義告訴記者,“這溫度已經很滿意了,比以前強多了。這里還有簡易房住,我們以前的幾個活都是自己搭帳篷,那個更冷。”此時正是中午12時50分,屋里還有七八個人在休息,每個人都穿著厚厚的棉服。李雙義告訴記者,這個屋子還算是比較暖和的,靠南邊的幾個屋子因為剛剛住人,溫度更低,那邊的幾個工友時常跑到這個屋里來取暖。 記者注意到,工棚內的一張小桌旁邊排列著五六個白酒瓶。“晚上沒事了就喝點,能暖和不少。”李雙義說,工人們喝酒都分季節,冬天為了暖和喝點白酒,夏天熱了才喝啤酒。平常大家都比較節省,喝的都是6塊錢一瓶的白酒。“晚上睡覺時喝點,中午時比較暖和,一般都不喝酒,也怕耽誤事,只有到了晚上時,大家才會聚到一起,一邊喝一邊侃,然后趁熱乎睡覺。” 一個人的工棚里開著電暖氣也只有9℃ 省會光華路勝利大街交叉口一處工地,工人都已經去上工,看門的曾師傅帶記者走訪了工地。工地上有土木建筑的簡易房和彩鋼結構的簡易房兩種,工人住的房間都用電暖氣取暖,然而兩種結構房屋的取暖效果卻大不相同,土木結構房屋溫度都在12℃左右,而彩鋼結構的簡易房都在10℃以下。 曾師傅領記者來到工地大廚李雙鳳住的簡易房,這間房是彩鋼結構,屋里只住李雙鳳一人,記者測量屋內的溫度顯示為9℃。還不到準備晚飯的時間,李雙鳳坐在床上繡鞋墊,身上穿著羽絨服,旁邊放著臺電暖器。“這屋子透風,放個電暖器作用不大。” 在簡易房的外面有個加熱桶,曾師傅告訴記者,原來工地上都用這臺加熱器燒熱水,有天晚上加熱管凍裂了就再也沒用過,現在工人都用自備暖壺和“熱得快”,平時喝的、洗漱用的熱水都要自己燒。 開發區珠峰大街上的某工地里,工人們大多數都上了工。說起冬天洗澡的問題,工地的吳師傅說,冬天洗澡確實是件麻煩事。“湊個時間,三三兩兩就到附近村里找個便宜的澡堂子洗洗,太貴的也不舍得去。”有的工人干脆燒點熱水,臨睡前湊合擦上一把,就趕緊爬上床鋪睡覺。“干的就是這灰頭土臉的活兒,不講形象。擦擦洗洗也是為了干凈,不影響別人,不染病。冬天屋里也冷,能省的都省了,趕緊睡覺第二天才有精神干活。” 兩層彩鋼板搭建的臨時宿舍里,上下鋪倒也整潔。“原先都是石棉瓦搭的,大伙兒都擠一塊睡通鋪,現在講究多了。”吳師傅記憶中混亂的大通鋪,冷颼颼的寒風隔著好幾個人都能吹透脊梁骨,工友點煙不小心掉個火星子,七八個人手忙腳亂地就去撲。如今,工地的夜晚依然冷得很,可吳師傅還是感嘆“比原來強多了”。 多數工地沒通暖氣,工期短是主因 《河北省農民工權益保障辦法》第四章勞動安全與衛生中規定,用人單位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給農民工的住房,應當符合國家和本省有關房屋、治安、消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定。禁止將危房、違法建筑、超過許可期限的臨時建筑提供給農民工居住。但對是否配備采暖設備等住房條件,并沒有具體說明。 據相關人士介紹,本市多數工地工人住房沒有統一采暖設備,一般由用工單位統一配置電暖,或由工人自主解決采暖問題。“一般住房外墻所用材料有一定保溫性能,但如果沒有任何采暖設備的話,室內溫度也幾乎不能超過10℃。”本市的施工工地中,相當一部分都是短期施工的住宅樓施工工地,一般情況下,一到兩年內便可結束施工,且具有極大的靈活性,“統一配備采暖設備不太現實”。(記者 蔡云雷 李珂)
|
關鍵詞:工人,工地,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