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橋東區:管理實現數字化 社區零距離[圖]
2012年12月13日,在張家口市橋東區建國北路社區,計生協管員朱海云(右)利用社區安裝的信息管理系統,不到半個小時,便核實了低保戶趙東君(左)的家庭信息,為其開具了生活困難證明。 1月9日,張家口市橋東區建國北路社區,計生協管員朱海云僅用幾秒鐘便統計出轄區65歲以內的已婚婦女的數據。而在以前,這樣的統計需要七八個社區工作者忙活兩三天才能完成。 橋東區去年4月建成的連接區、街道、社區的為民服務績效追蹤信息管理系統(簡稱數字社區),讓朱海云和同事們的工作效率迅速提高。該區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網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狀況、住房、就業、計生等信息數據有效整合,實現了社區服務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1 社區管理不再“一個本子一支筆” “我是低保戶,兒子在勞動技校上學,學校辦理學雜費減免需要社區開具生活困難證明,證明好開嗎?”去年12月13日,家住建國路廣電小區的居民趙東君找到了朱海云。“我們核實完情況,馬上辦。”通過數字社區調取該居民的詳細信息,不到半個小時,朱海云便為趙東君開具了證明。“每天,我們都會將入戶走訪、居民訴求處理等情況及時記錄在數字社區里,這既是對社區工作的即時總結,也能更好地接受上級領導和居民的監督。”朱海云說。 “您好,您是趙東君嗎?您是否到社區給孩子開過證明?您對社區的工作效率和態度滿意嗎?”1月9日,橋東區民政局工作人員武晶對各社區進行了抽查回訪。“社區工作人員態度很好,事情辦得也很快,我很滿意。”趙東君笑著說。 “居民對社區服務不滿意怎么辦?”“我們對回訪過程也在系統內進行記錄,如果有居民不滿意,我們會通過系統以郵件的形式,反饋給承辦人員重新辦理,直到居民滿意為止。” “過去,居民來社區辦事,工作人員有沒有積極去辦,辦的結果居民是否滿意,沒有一個有效載體來監督和考核。數字社區的出現,改變了社區服務與管理‘一個本子一支筆’的傳統模式,在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的同時,也讓居民享受到了信息化的便捷服務。”橋東區民政局局長楊崇俊表示。 2 鼠標一點就知道誰住哪兒 “為實現聯系群眾無盲點,我們將全區9.7萬戶城區居民劃分為513個網格,每個網格明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作為網格管理員,還將全區97780套實有房屋全部錄入系統,同時將網格中所有居民的信息也錄入系統,建立了居民信息數據庫,做到了‘按格定責、按房管人’和‘查房知戶、查戶知人’。”楊崇俊說。 在“居民信息”一欄,筆者隨機點取一住宅小區的戶信息,里面詳細羅列了戶籍等12項相關內容;再點擊戶中任何一位家庭成員,便可了解到居民姓名等38項具體內容。武晶告訴筆者,系統還特別對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建立了聯系人的相關檔案,將他們兒女的姓名和電話做了詳細記錄,在老人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在第一時間聯系到家人。“我們輸入居民的名字,就可迅速找到他所住的房屋,不僅為公安部門提供了許多幫助,還幫居民找到了失散的親人呢。”紅南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姝玲回想起四個多月前發生的一件事。 去年9月10日上午,陽原縣70多歲的張煥民大爺來到紅南社區找多年未見的姐姐張鳳英,而姐姐原來的住處早已拆遷,電話也已停機。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他姐姐的一個女兒姓翟,愛人姓任的信息。通過系統搜索、篩選,社區與翟女士取得了聯系,很快找到了張大爺的姐姐。“咱們社區辦事效率真高。多虧了你們,要不我和姐姐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張大爺激動地說。 3 社區工作實現一鍵通 在具體工作中,橋東區利用這一系統,構建了以房屋管理為基礎,以居民管理為主要內容,以網格區劃管理為主要手段的社區人口基礎數據庫,為管理部門決策和開展業務提供了基礎數據。 武晶告訴筆者,這幾天,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正在搞一個宮頸癌的課題研究,醫院計劃在橋東區隨機選取8個社區,在每個社區隨機選取170個育齡婦女進行免費檢查,需要區民政局配合調取8個社區育齡婦女的資料進行抽樣。通過這個系統,武晶僅僅用幾分鐘便將全部資料統計并導出。“這要在以前,統計匯總可是一件麻煩事。”武晶說,以前,在完成民政、計生、勞動保障、綜治等部門的統計任務時,都要大本、小本的翻臺賬,多次重復入戶才能統計結果上報數據,費工、費時、又費力,而且許多信息更新很慢。“系統實現了各種數據的匯總、提取以及各工作崗之間的資源共享,提高了事項辦結效率,使社工從重復的工作中走出來,能有更多的時間走進居民生活,了解居民需求。”橋東區五一路街道萬嘉社區居委會主任侯燕霞說。“數字社區建設的最終目的,歸根到底是要為居民服務。”楊崇俊說,作為在全市率先創建的數字社區,今后他們還將對系統進行完善、升級,使其功能更加多元化,把更貼心的公共服務、細致入微的社會管理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真正實現社區服務的“零距離”。 |
關鍵詞:張家口,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