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發現“海量”佛像入選2012中國考古六大發現
1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志社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位于臨漳的“鄴城遺址東魏北齊佛寺遺跡和佛教造像埋藏坑”等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 大量造像折射北朝佛教文化神韻 東漢末年以來,鄴城曾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朝代都城。2012年春節期間,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附近的鄴南城外郭城區,發現了“海量”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佛造像2895件和造像碎片數千件,時代跨越東魏北齊至唐代初期。 此次發掘出土佛教造像數量眾多,據初步統計,有題記的超過百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征、題記年代等初步判斷,這批佛教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另有個別北魏時期青石造像,亦見到個別唐代風格造像。 出土佛教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類型多樣,題材豐富。多數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像。主要題材有釋迦像、阿彌陀像、彌勒像、釋迦多寶像、思惟太子像、觀音像、雙菩薩像等。多數造像保存有較好的彩繪和貼金痕跡。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鄴城考古隊隊長朱巖石博士介紹,鄴城遺址北吳莊佛教造像的考古發現與發掘,是目前所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遺物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也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獲之一,其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學術、藝術和歷史價值。 臨漳為佛造像建“新家” 鄴城遺址發現大量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為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批珍貴文物,該縣投資1億元興建了專題博物館。該縣佛造像博物館主體工程已正式封頂,預計今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記者 邢云 通訊員 王俊平) 另外,臨漳縣還將吸收縣內外各界專業人士,成立鄴城佛教文化研究協會,除對鄴城佛教文化進行深層次挖掘、著書立說外,還與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機構開展各種學術交流與協作活動,并定期組織舉辦佛教文化論壇。 入選201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1月9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宣布了入選名單,鄴城遺址東魏北齊佛寺遺跡和佛教造像埋藏坑在列。 其余考古新發現為:江蘇泗洪縣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山東沂水縣紀王崮春秋墓、貴州遵義市海龍囤遺址。 相關鏈接 2009年,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入選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定窯遺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北鎮村及野北村、燕川村一帶,總面積約117萬平方米。此前2008年以及而后的2010年、2011年,河北雖考古發現成績斐然,然均無緣入列。
|
關鍵詞:中國,考古,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