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促銷多“花活”消費留心掉“陷阱”
目前,各地商家促銷活動激戰正酣。筆者近日走訪省會一些賣場,發現商家促銷手段五花八門,許多促銷看似優惠幅度很大,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細細分析,其中不乏“價格陷阱”,消費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吃虧上當。 存話費購手機“綁架消費”沒商量 在省會廣安大街一家手機營業廳,筆者發現消費者在選購手機時,銷售人員都會推薦“預存2299元話費贈智能手機一部,內含2050元話費,另贈電動車一輛”的優惠活動。 按照銷售人員的推薦,筆者選擇了每月最低消費49元的套餐業務,并另加300元換了另一款智能手機。但仔細研究這項套餐條款,筆者發現,實際上,每月返的話費只是套餐價格的30%,也就是14.7元,一年才返不足180元,按照協議3年消費完話費的規定,3年返話費只有530元,用不完的話費余額就不能再用了。“每月只返不到15元,這樣算下來手機加上贈送的電動車實際上比到商場買還貴。”在筆者質疑商家有價格陷阱時,有消費者反映,如果買了手機以后再找營業廳退貨,銷售人員一般都說“退不了”,并說“只要使勁打電話就合算了”。 筆者走訪省會各大手機營業廳發現,“0元購手機”、“買手機贈話費”、“預存話費贈手機”等促銷活動十分普遍。 筆者發現,消費者選擇這些促銷活動時,銷售人員一般只強調優惠,不介紹附加條件,對消費者很容易造成誤導。如此看來,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選擇這種所謂大力度“優惠”,很容易引起消費糾紛。 “原價”任意標,“打折”沒了譜 “特價”、“打折”、“送券”是一些商家最常用的促銷手段,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卻在促銷活動上玩起了“花活”,利用不標原價或先抬價后降價、虛構原價等價格欺詐手段,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近日,省會居民王女士就遭遇到了這樣的價格欺詐。 她在一家商場花3300元以“三折”價購買了一件原價11000元的皮衣。當時銷售人員告訴她,這件衣服上柜以來最大促銷力度是打5折,這次是促銷力度最大的一次。但王女士回家后無意間發現該衣服口袋里裝著一個標價簽,顯示這件衣服的價格是6200元。 如果真如銷售人員所說,6200元打5折也只3100元,而現在3折價卻要多花200元,感覺上當受騙的王女士找到銷售人員理論,銷售人員先是不認賬,后來看到王女士手里的價簽,馬上認錯、道歉加賠償,并懇求王女士別投訴。 在省會一些商場,筆者發現許多不規范的價格促銷活動十分普遍。在一家大型商場某羽絨服銷售柜臺,一張用超大字號標著“299元”的廣告牌十分醒目,可走近一看,在牌子的右下角還有不顯眼的“部分”兩字。 在另一服裝賣場,“買200元贈100購物券”的廣告隨處可見。但經詢問才得知,所贈購物券只能在消費300元以上時才能使用。類似這種含有附加條件的贈券,幾乎沒有商家明確告知消費者,明顯屬于價格欺詐行為。 支招 應對“價格陷阱”靠理性 面對花樣百出的商品促銷,消費者需要理性選擇,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最優惠”,最好問清楚了再買。 平時要留心商品價格,促銷時比較一下價格優惠程度是否如商家所說。付款后應立即仔細核對小票,檢查有無結賬價格與標示價格不符等問題。 當價格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及時撥打“12358”價格舉報電話或網上向價格舉報中心舉報。 |
關鍵詞:促銷,商家,陷阱 |